一個已有百余年歷史的系,2013年級新生的數量是個位數。這就是華南農業大學(下稱“華南農大”)蠶學專業面臨的窘境。
近日,華南農大動物科學學院蠶絲科學系84歲老教授、桑蠶專家黃自然老先生捐贈40萬元,設立“自然獎助學金”,同時攜手農工民主黨華南農業大學總支及有關企業探索2013級蠶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共建“自然創新實踐班”。這是由華農教職工捐資助學設立的數額最大的獎學金基金。
近年成招生難“重災區”
校方介紹,華南農大的蠶絲科學系辦學歷史已有百余年,其發展和研究都經歷過非常輝煌的時期,上世紀曾為23個國家和地區培訓了幾百名學員。近年來,由于社會對涉農專業的偏見,全國僅有6所高校開設蠶學專業且該專業成為難招學生的“重災區”,華南農大蠶學專業2010級開始都只有10多名學生,2013級更是少到只有9名。實際上蠶學專業學生的就業率幾乎達到100%且就業質量比較高,大多去大型的絲綢集團工作。
這也正是黃自然的捐贈初衷。他表示,現在的蠶學專業與最先進的生物技術結合,其實已成“朝陽專業”。“我就是要盡我的努力激勵年輕學生熱愛蠶學,將來有志于在這個行業發展。”
“讀本科享研究生待遇”
據介紹,“自然獎助學金”將全部用于華南農大動物科學學院蠶學專業(蠶業資源與生物技術方向)2013級本科班的學生。獎學金特設“學風建設積極分子獎”和“創新實踐積極分子獎”,重在獎勵熱愛專業、成績優異、注重實踐創新的優秀同學,每年評審一次,人數不限,獲評者可獲2000元的獎勵。
同時設立的“自然創新實踐班”,采取蠶絲科學系+農工民主黨華南農業大學總支+企業聯合三方共建培養的模式:對學生實行“雙師”教育體制,即系內教授、蠶絲行業企業、生物技術公司等專家學者共同輔導。
據悉,華南農大蠶絲科學系教師有10多名,2013級“自然創新實踐班”學生只有9名,加之40萬元的獎助學金、企業高管的直接對接,讓該班學生吳宏姣笑言自己是“‘幸福的一代’,讀本科卻享受到研究生的待遇”。
思考
一方面,社會需求巨大,另一方面,生源不足,是什么造成這種局面?剛剛畢業的2013畢業生還有很多未就業,很多專業人才過剩。如何平衡需求與供給?恐怕上到國家層面的社會人才培養規劃,下到民眾的專業知識普及都有關系,中國農業人才網發現類似的專業也發生在茶學上,每年畢業的茶學畢業生寥寥無幾,社會需求卻是逐年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