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015年5月,云南省農科院實驗室 助理,云南鐵殼麥強休眠性研究及主效基因QTL定位 責任描述: 明確測定云南鐵殼麥休眠期,獲得結果如下: 1:測得不同小麥休眠性差異,鐵殼麥(均值42.24天)休眠期極顯著長于普通小麥(均值11.8天)。 2:篩選出休眠期長的鐵殼麥24份,并且和沒有休眠的普通小麥進行雜交構建群體,為下一步的QTL定位做好基礎。 項目簡介: 對27份云南省歷史栽培品種、引自省外的78份骨干親本(含國外5份)和29份云南鐵殼麥進行休眠性的測定,同時篩選目的材料構建群體進行鐵殼麥主效休眠基因的QTL定位。; 2013年7月-2015年6月,云南省農科院實驗室 實驗助理,云南鐵殼麥穎殼內含物對籽粒發芽抑制力的遺傳分析及QTL定位 責任描述: 對27份云南省歷史栽培品種、引自省外的78份骨干親本(含國外5份)和29份云南鐵殼麥進行研究,了解云南鐵殼麥與普通小麥之間穗發芽抗性差異,探明不同因素和性狀對穗發芽的影響作用,篩選優質抗穗發芽種質資源,進一步對云南鐵殼麥進行穗發芽抗性鑒定和機理分析,以此為基礎,充分發掘云南鐵殼麥這一中國特有小麥亞種的利用價值,為中國小麥抗穗發芽育種和品質改良提供參考信息。研究結果: 1:云南鐵殼麥(PG=11.91%)比普通小麥(PG=78.18%)更抗穗發芽;云南歷史栽培品種總體穗發芽抗性較弱。 2:云南鐵殼麥的穎殼浸提液比普通小麥有更強的抑制性,同一品種穎殼浸提液對不同品種抑制作用不同。 3:獲得22個抗性品種,7個無抗性品種,雜交構建群體,為下一步QTL做好基礎。. 4:明確穎殼,種皮,粒色,穗型等對穗發芽抗性的影響。‘ 5:休眠性、穎殼、種皮、粒色均對穗發芽有一定作用;穗型、芒對普通小麥穗發芽抗性沒有影響。 6:第一作者發表中文核心論文一篇。 項目簡介: 國家自然基金,通過對進行小麥和鐵殼麥穗發芽鑒定及機理分析,淀粉酶活性測定等,穎殼浸出液對無休眠性的籽粒進行發芽抑制試驗,同時篩選目的材料,進行雜交構建群體,為QTL定位做好基礎。同時進行標記的有效性驗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