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積極參與科普項目建設,加強農村先進實用技術推廣 1999-2000年,參與實施“東營市小麥旱作栽培技術研究”課題,面積5000畝,畝產320公斤,畝增50公斤以上,效益明顯;1999-2001年,參與實施“萬畝糧果間作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項目,引進優質果樹、農作物品種17個,面積3000畝,建立科普示范園35畝,經濟、社會效益明顯,2001-2002年,參與創建了球莖茴香大棚科普示范基地,在河口區仙河鎮建設大棚 畝,畝產2000公斤,效益可達萬元以上。 二、 積極編印科普教材,加強農民科普教育 分別于2000年和2002年參與編寫了《農村實用新技術》和《農村實用新技術》(二)(任副主編,石油大學出版社出版),印刷2萬多冊,發放到全市每個鄉鎮、村,該書詳細介紹了適于黃河三角洲地區的農村實用新技術、新品種,科學性、實用性強,深受廣大農民和農村科技工作者歡迎;2004年參與編寫了《速生林、肉羊、奶牛、蝦、冬棗生產管理實用技術》(任副主編,石油大學出版社出版)、《農業標準化知識讀本》(石油大學出版社出版,任編委);積極參與編寫全市農村科普教材,參與編寫了《稀特蔬菜栽培技術》、《農業標準化知識讀本》,主持編寫了《名優水產養殖》等農業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為全市農村培訓、農技推廣提供教材及資料;撰寫了一批學術論文和專業文章,多次獲得市科協技術優秀論文和黃河口科技論壇獎項,有的在有關刊物上發表。 三、加強農村科普宣傳教育,長期致力于農村科普工作 5年以來,直接組織參與科技下鄉30多次,其中大型科技下鄉10次,發放科技資料10余萬份、科普圖書萬余冊;針對我市農村產業結構狀況,積極組織農民科技培訓,共組織舉辦棉花管理、水稻栽培、冬棗管理、稀特蔬菜栽培管理等方面培訓班9期,直接受教育農民達300多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