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適應行業職業技能需求,構建合理課程體系根據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的要求,構建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素質教育三大體系。課程體系中設計有課內教學(包括理論教學、實訓(驗)教學)、實踐教學(包括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綜合技能培訓與考核、職業工種培訓與考核、畢業論文等)、人文素質活動等。課程結構分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部分。必修課中有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必修課占課內總課時78.67%;選修課中有專業限選課、任意選修課, 選修課占課內總課時約21.33%。選修課程精心設計,拓寬了專業口徑和擴大了業務范圍,對畢業生今后的發展及前途大有益處。強化基本技能訓練、專業技能訓練和綜合技能訓練。近年來注重擴大了實踐技能培養和生產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比重,增加學生的實踐鍛煉機會。1~5 學期安排課內教學實驗實訓540 課時,1~4 學期結合教學與生產季節每周安排生產技能訓練2 節共120 課時;第4、5 學期在校內各實驗室、實習基地或校外實習單位做畢業論文;第5~6 學期在校外實習單位或就業單位畢業頂崗實習。教學活動總時數為2910 學時,其中理論授課1260 學時、實踐性教學活動1650 學時,二者比例為1:1.31;實踐性教學活動時數占教學活動總時數的56.70% 。
三、改革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
(一)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
1. “互動式”教學與現場教學相結合。傳統教育中一直是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受到抑制。互動式教學法是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雙方的主觀能動性,形成師生之間相互對話、相互討論、相互交流和相互促進的一種教學方法。如在導入新課時常采用提問式引入,學生一般都能積極回答并產生興趣。每次課結束前用5-8 分鐘聯系實際生產進行小結與討論。將“互動式”教學與現場教學緊密結合。如上《作物生產技術》、《作物育種與種子生產》、《蔬菜栽培與蔬菜種子生產》等課時,盡可能采用現場教學。授課的作物種類一般都種有教學田,教師結合生產經營實際、當時生產季節、當時作物生育期的具體表現來講解,學生有不懂之處即時提問,教師與學生針對作物生長情況及應采取的措施進行熱烈討論。教學田由學生管理,學生從始至終親自動手操作。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很歡迎。
2.積極推行“項目教學”法。針對所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確定項目任務。如上《作物育種與種子生產》“玉米雜交制種技術操作規程”這一章節,采用了提出項目———收集資料———小組討論———課堂討論———老師總結的項目教學法。由老師先簡單講解玉米雜交制種技術操作規程,然后將學生分為八個小組,給學生提供兩個親本特性,讓學生擬定某個玉米雜交組合制種操作規程。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到圖書館、上網等多種渠道,廣泛收集相關資料,經過小組討論,每組派代表上講臺講解,然后由老師與同學提問,最后老師總結。這一嘗試深受學生歡迎,同學們都很感興趣,積極地去查閱資料,認真討論和總結。通過這一改革,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了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學生通過項目的學習在獲得具體經驗的同時更能進行舉一反三地思考以獲得完成同類工作的策略,從而培養應對未來職業工作的信心。
3.狠抓實踐技能訓練。2004 年教育部頒布了《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高等職業院校必須把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進學生技能的培養。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利用專業實訓課完成如水稻塑盤育秧技術、水稻拋秧技術、玉米制種父母本播種技術等單項技能。在各單項實踐技能訓練的基礎之上,進行專業綜合技能訓練:如作物生產的全過程、水稻玉米制種的全過程,培養學生掌握對各單項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作物種子生產與經營的主要工作過程通過最后一個學期頂崗實習完成。如學生全程參與作物種子生產、加工、貯藏、運輸、銷售過程及其主要技術環節。
4.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課程實踐性強,內容多、廣,許多技術性的東西和實際操作的過程只靠教師的講述學生難以理解。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把課堂講授與現場緊密結合起來。如我們近幾年拍攝的玉米制種新技術、水稻拋秧栽培技術、水稻節水灌溉新技術等,把這些成果應用于教學上,既改革了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教學原有的教學形式,也使同學們提前接觸到了生產實習的內容,把課堂教學同實踐性環節緊密結合。這些素材還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供幾屆學生反復使用,不僅提高了教學效果,同時也提高了生產實習時間,實習費用的利用率,加強了實踐教育環節的力度。
(二)采取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采取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如筆試(開卷或閉卷)、口試、筆試與口試結合、現場考核、寫小論文、調查報告等。《作物育種與種子生產》、《作物生產技術》等主干課程嚴抓基本技能訓練考核,如水稻雜交制種花期預測和調節、玉米雜交試驗田播種技術、水稻幼穗分化各時期識別等考核項目均采用現場考核,增強針對性、實效性,突出職業教育特色。各門主干課程一般以實訓態度、操作能力、實訓結果、實訓報告各占一定比例進行綜合評分,以檢驗學生的操作技能和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綜合實訓除了按照實訓大綱的的考核標準外,還要求相關的實訓或實習單位及負責人給出真實合理的實踐評價,同時要求學生也要自我總結自我評價,結合實習單位、學生個人自評以及指導教師的意見給出綜合實踐訓練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