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 加強科技創新與推,體系建設 圍繞經濟林產業提質增效,以提高經濟林產業科技含量為中心,抓好先進栽培技術推廣、新型果農培養、加工技術和產品創新三個關鍵環節,加大科技創新、技術推廣、成果轉化、體系建設和農民培訓等項目對經濟林產業的支持力度,實現經濟林產業由數量擴張的外延式增長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內涵式增長轉變,到2015年科技進步對產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一是要創新和完善管理體制和推廣機制。新形勢下,要確保基層技術推廣隊伍的穩定,創新和完善管理體制和推廣機制,完善服務網絡,充實基層果業專業人員,重點建立健全鄉、村兩級社會化服務組織,強化技術指導和生產服務。二是要實施良種工程。積極選育和引進經濟林優良品種,建立擴繁基地,推進經濟林苗木供給市場化和專業化,不斷提高優良品種覆蓋率。三是實施科技培訓工程。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技術的推廣力度,每年培訓林農10O萬人次以上,逐步達到每百畝果園要有1名經過培訓的合格農民技術員,每千畝果園有1名初級職稱的技術人員,每萬畝果園有1名中高級職稱的技術人員。四是實施科技創新示范工程。引導經濟林加工企業成為科技創新主體,通過產、學、研結合組建技術創新中心,建立技術創新平臺,提高技術研發和行業帶動能力,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型果品加工示范企業和科技示范基地,重點扶持100個面積在33.3 hm2 以上的省級標準化示范園建設和1O處龍頭企業的技術研發和裝備更新。
2.3.4 加強產品安全監管,提高經濟林產品安全質量按照上級有關規定,我省林業部門負責全省經濟林產品種植環節安全質量的監督與管理工作。一方面要結合標準化生產技術的制定和推廣,積極發展無公害產品、綠色產品和有機產品生產,努力提高經濟林產品的安全質量;另一方面要全面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嚴格產地選擇、投入品使用、污染物控制、生產過程等環節安全監控,按照有關規定嚴禁在種植環節使用高毒農藥和其它違禁生產投入品。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監管:一是農藥及其它生產投入品流入經濟林產地的人口關,二是經濟林生產過程中農藥及其它生產投入品的使用關,三是經濟林產品流出產地的出口關。逐步實行產品安全溯源制,著力構建經濟林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長效機制。 2.3.5 加大政策扶持與投人力度積極爭取國家良種苗木繁育、標準果園創建、新一輪菜籃子工程、造林工程等項目投資。要適當增加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等項目資金對經濟林的投入;支持建立覆蓋主產區和大型批發市場的果品產銷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和質量安全監控體系,加強采集點、信息通道、網絡中心和檢測檢驗站等建設。各級地方資金要重點支持經濟林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以及病蟲害防治、質量檢測等項目建設。 一是經濟林發展補助資金。目前國家在糧食、棉花種植和農機、牲畜養殖等方面實行了財政補貼政策,對促進糧棉畜的快速發展和農機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政府對經濟林密植園改造和良種苗木推廣也應給予適當補助。 二是經濟林發展技術推廣培訓專項資金。經濟林生產周期長,科技含量高,政府要設立技術推廣培訓專項資金,主要用于經濟林新品種、新技術成果和標準化生產技術等方面的推廣。 三是經濟林發展項目專項資金。把《山東省干果振興規劃2011—2015》和《山東省十二五經濟林產業發展規劃》納入國家和省林業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列出專項項目發展資金,扶植經濟林基地建設。 四是建立經濟林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專項資金。建立起經濟林產品安全質量監督體系,加強檢測檢驗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經濟林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安全質量監管。 五是實行名牌創建獎勵政策。鼓勵龍頭企業和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積極開展品牌創建,對獲得“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的給予適當獎勵。 六是增加龍頭企業和信息交易平臺建設扶持資金。金融機構要加大對果品貯藏和加工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及時解決原料收購資金,政府加大對龍頭企業產品研發和市場開拓資金扶持,減免稅費。支持建立大型果品批發市場產銷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等基礎設施建設。 七是開展政策性經濟林保險業務。按照國家、地方政府、果農分別按照一定比例繳費的原則,堅持“低費率、低保額、廣覆蓋”,開展政策性保險試點,逐步擴大經濟林產業保險覆蓋范圍,為廣大果農提供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