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豬產死胎主要是發生在初產母豬和6-10月份生產的母豬。據統計,初產母豬產死胎數占窩產仔數的12%以上,6―10月份生產的母豬產死胎數占窩產仔數的8%以上。
原因
1.非傳染性死亡
1.1遺傳因素 中小型豬場在引種時不注重種豬系譜或小群自繁自養,在配種時易造成近親繁殖。
1.2母豬老齡 隨著胎次的增加,尤其是8胎以后,各種性能呈緩慢下降趨勢,造成胎兒營養失衡,易引起死胎。
1.3初配年齡過小 高產瘦肉型種母豬的配種時間應為8月齡,體重110-120kg,第二或第三次發情時配種為宜。
1.4飼養管理不合理 中小型場家對母豬的飼養管理,只按地方品種或良雜型飼養法,一般只在哺乳期和產前10天左右加上精料,其它時間只喂雜糧或者生長育肥豬料,并且配合比例不合理,原料不注重質量,這就造成:一是日糧蛋白質過量或不足;二是日糧中高熱量物質偏高,引起母豬長期便秘及子宮內溫度升高,引起難產,造成死胎。三是飼喂霉變玉米、麩皮、稻糠等飼糧,引起蓄積中毒,造成死胎。
1.5應激因素
1.5.1機械性應激:妊娠后期母豬不宜強行鞭打、追趕,避免驚嚇、擁擠,引起流產死胎。
1.5.2熱應激:熱應激對母豬影響較大,在熱環境中,溫度超過32℃,母豬內分泌新陳代謝異常,采食量降低,由于高溫導致營養攝入不足,造成胎兒供血不足和營養不足,死胎率增加,同時高溫導致母豬妊娠期和生產過程延長,呼吸加快,消耗太多能量,以致分娩無力,引起死胎。
1.5.3噪音應激:過大或過長時間的噪音,使母豬煩躁不安,引起難產,造成死胎或產后吃仔。
1.5.4環境缺氧:缺氧致使母豬呼吸加快,心力衰竭,形成難產,造成死胎,尤其是冬季生火取暖,容易缺氧,應注意通風。 2.傳染性死亡
當營養、環境溫度等因素產生應激時,種豬生理機能發生變化,抵抗力下降,這時種豬本身攜帶的病原體非常容易與當地的流行疾病混合感染。如:細小病毒、乙腦,偽狂犬、藍耳病、豬瘟,附紅細胞體、衣原體、弓形體、流感、鏈球菌等,造成繁殖性能障礙。另一方面引種后,防疫程序不合理,注射疫苗技術水平差,也是誘發以上繁殖障礙病的因素。
預防措施
嚴格按照防疫程序防疫,防疫程序的制定應根據豬場的具體情況,合理調整,基本程序如下:
后備母豬:
配種前45天細小病毒;配種前40天乙腦;配種前35天偽狂犬(滅活苗);配種前30天豬瘟、鏈球菌;配種前20天細小病毒;配種前15天乙腦。
以上防疫程序也可在后備豬體重達到80kg之后開始,體重達到110-120kg后,可以防疫結束。
經產母豬:
乙腦每年的3月份,9月份各一次(產前45-40天和空懷時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