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互助縣畜牧科技發展現狀與建議

互助縣地處青海省東部農業區,轄區共19個鄉(鎮),294個行政村,7.7萬農戶,人口37.08萬。該地區根據氣候條件和地貌特征分為川水、淺山和腦山地區三種類型。2008年末,全縣各類畜禽存欄183.83萬頭只,豬、綿羊、絨山羊、牛、雞的良種比例分別達到96%、35%、67%、46%和95%。畜牧部門共核發《種畜禽經營許可證》145個。近三年來全縣每年完成各類畜禽疫病防治310萬頭只(次),活畜產地運輸檢疫3.2萬頭只、胴體檢疫2.5萬頭只。為進一步了解和掌握近年來畜牧科技在農村地區的普及應用狀況,最近筆者深入到本地區部分鄉村的農戶,從良種推廣、畜禽防疫、家畜驅蟲及飼養方式四個方面,采取隨機調查方式,對不同地區的3個鄉、6個村、155戶農戶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近年來隨著科技服務工作的不斷深入,畜牧科技的應用率不斷上升,科學養畜水平顯著提高。但在調查中發現,局部地區尚存在著農民科技意識不強、飼養方式落后、飼養畜禽品質差、防疫工作不夠完善等問題。值得引起各級畜牧部門的足夠重視。
1 存在的問題
1.1 良種推廣方面 一是良種供應不足。近年來畜牧部門雖然開展了以鄉(鎮)畜牧獸醫站、配種改良點為中心的牛豬等家畜的改良工作,且輻射面逐步擴大,但由于地區分散,千家萬戶飼養牲畜,加上種源不足,信息閉塞,有的鄉村尤其在偏遠地區,良種供應仍然緊缺,滿足不了實際生產需求。二是種畜價格居高不下,農戶購買不起,所飼養的家畜品質較差,生產性能低。三是由于科技宣傳不夠到位,部分群眾對優良品種了解不多,在不同地區適宜飼養什么樣品種的家畜心里無底。四是畜牧部門對農戶飼養的土雜劣質種畜的去勢淘汰工作尚未全面展開,措施乏力,《種畜禽經營管理條例》貫徹不力。
1.2 畜禽防疫方面 一是防疫部門多年來實行的動物免疫程序已不適應目前疫病種類多、疫情復雜多變的實際。原程序只針對豬瘟、豬丹毒、豬肺疫、副傷寒、雞新城疫、牛出敗、羊魏氏梭菌及羔痢等疫病的預防,而對近年來已檢測出的雞法氏囊、豬細小病毒病、流行性腹瀉、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等疫病尚未引起畜牧部門的足夠重視。二是防疫技術服務不夠到位。主要表現在個別村防疫員工作積極性不高、責任性不強,技術水平低,加上業務人員對防疫全過程的監督不到位,漏防漏注較多,免疫標識佩戴率低,防疫質量不可靠。據了解,有的村社實際防疫密度(如雞Ⅰ系苗、羊四聯苗等)不到50%甚至更低。因此,零星疫情時有發生,“打了防疫針疫情照樣發”的現象亦屢見不鮮。三是少數群眾對畜禽防疫不予接受,思想認識仍停留在牲畜是自家養的,打不打防疫針由已的狀態。此,防疫部門缺乏強制措施,防疫工作問題多、難度大。
1.3 家畜驅蟲方面 調查中發現,部門群眾對寄生蟲病的危害認識不清,不知道對家畜何時驅蟲,用什么藥物驅蟲。有的雖然懂得對家畜驅蟲有好處,但在藥物的選擇及用藥劑量等方面存在盲目性。另外,一到冬閑時節,部分農戶對家畜有散放散養的習慣,增加了某些寄生蟲病的感染機會。據調查,一些內外寄生蟲病如豬蛔蟲、豬囊尾蚴、牛羊腸道線蟲、焦蟲、弓形體、螨病等在部分地區形成一定的危害。尤其豬囊尾蚴病在腦山地區人畜間的發病率較高,外市縣醫院俗稱此病為“互助病”。
1.4 飼養方式方面 一是部分農戶修建的保溫畜舍不夠規范。在其布局、朝向、采光面、舍內衛生及環境消毒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其利用效果不佳。二是不注重科學飼養方法。只有少數農戶注重飼料的合理搭配,添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牲畜放牧與舍飼相結合。大部分農戶則有啥喂啥,隨條件而宜。還有少數農戶采取傳統的飼養方式,如對育肥豬采取先吊架子,后再育肥的辦法,不計飼養成本,飼養周期長達1.5~2年。三是不注重飼用秸稈的技術加工。大部分農戶對秸稈未經技術加工(如氨化、微貯等),用其原料喂牛喂羊,降低了其營養價值和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