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談農業科技發展
2018年9月20日,在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指導下,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和中國農學會共同主辦的“2018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
這是“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首次召開,自此每年召開一次,旨在打造中國農業科技智庫與交流對話的高端平臺。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發布了《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報告(2012—2017)》,大會同時還發布了《2017全球農業研究前沿分析解讀》《2017中國農業科技論文與專利全球競爭力分析》《2017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2017中國農業農村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裝備》等4份專題報告。
論壇指出:
中國在 “十字花科作物功能基因組學與分子設計育種”、“植物基因組編輯技術研究及其在作物育種中的應用”、“高光譜成像與傳感器技術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的應用”和“生物煉制過程中的木質纖維素資源的降解轉化”4個熱點前沿中表現卓越。
唐華俊院長在報告中回應了如下問題:
農業肩負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責任,科技發展是如何提高農業綜合能力的?
在耕地、淡水等資源約束加劇的情況下,科技對糧食單產水平提高的貢獻不斷加大,糧食產量自2013年以來連續5年都穩定在12000億斤以上。
在品種上,培育推廣了超級稻、節水抗旱小麥等一大批新品種。
在技術上,面向全國發布推廣了糧食穩產增產、農業防災減災、農機農藝融合、農產品儲運保鮮等先進實用適用技術。
在模式上,開展糧棉油糖高產創建,建成一批農業科技園區、專家大院、科技小院、科技創新和集成示范基地等,稻魚稻蟹稻蝦等種養循環新模式大量涌現,全產業鏈科技開發取得新進展。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要求,發揮科技引領作用,推動農業結構調優、調精、調綠。
優化農業科技布局,圍繞糧改飼、草食畜牧業、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布局等農業結構調整重點領域,以及東北黑土地保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南方稻區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控等區域性重大科技問題組織開展協同攻關。
增加農業科技供給,小雜糧、優質飼草等品種培育取得新突破,育成推廣了一批適合機械化生產的谷子糜子、燕麥蕎麥、大麥青稞新品種。
夏南牛、延黃牛等肉牛品種已經覆蓋我國肉牛主產區,奶牛良種覆蓋率達到60%左右。國產優質乳關鍵技術與標準取得重要進展,品質明顯提升,加工成本下降15%以上,應對進口乳品沖擊的能力顯著增強,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提振了國產乳消費信心。深遠海養殖關鍵裝備、工業化循環水高效養殖、遠洋與極地漁業精準捕撈、水產品保鮮與精深加工等領域技術創新取得明顯進展,推動漁業發展水平邁上新臺階。
強化農業科技服務,組織農技人員進入農場、合作社和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服務,推進技術進村、入戶、到田。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積極開展科技成果推廣應用,航空植保、跨區機收等新型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蓬勃發展,一主多元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更加符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怎樣走出一條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現代化農業之路?
應用現代技術、設施、裝備武裝傳統農業,農業現代化、綠色化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農業機械化加快推進,農機作業由耕種收環節為主向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拓展,由種植業向養殖業、農產品加工等領域延伸。輕簡化省力化栽培、全程機械化步伐加快,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7%。農業機械向著高效智能、節約環保、舒適便捷和個性專業方向不斷發展。共享農機、北斗導航無人駕駛農機等新業態不斷涌現。
清潔生產技術加速推廣,積極推廣化肥農藥減量控害增效技術,建立清潔、循環、生態種養模式,推動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推進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村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近60%。推廣應用沼氣發酵功能微生物強化等新型技術,實現節能減排和改善環境。大力推廣降解地膜和殘膜回收技術,研制了棉花立桿殘膜回收作業機等一批殘膜回收機械,有效控制了地膜的殘留污染問題。
精準投入技術穩步提升,在大田種植上,遙感監測、病蟲害遠程診斷、農機精準作業等技術開始大面積應用。在設施農業上,溫室環境自動監測與控制、水肥藥智能管理等加快推廣應用。在畜禽養殖上,精準飼喂、發情監測、自動擠奶等技術在規模養殖場實現廣泛應用。在水產養殖上,水體監控、餌料自動投喂等技術得到進一步完善推廣。
高新技術是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生產力最活躍的因素,它是如何武裝農業的?
依托關鍵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市場應用,培育、發展和壯大了一批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引領農業發展轉型升級。
在突破性品種上,轉基因棉花商業化進一步擴大,累計推廣面積突破4.5億畝,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世界第二大轉基因棉花強國。
在智能農機裝備上,建立了農機北斗導航與智能測控信息應用平臺,研發應用了智能LED植物工廠技術,創制了植保無人機精準施藥技術與裝備,大幅提升了作業效率。
在綠色投入品上,以植物源、微生物源為主導的生物農藥產業化規模不斷擴大,全營養、專用化生物肥料不斷涌現,生長調節劑功能和效用更為精準。
在生物制劑產業上,解決了畜禽強毒難以致弱的技術難題,研制出能有效控制新城疫強毒感染的基因VII型新城疫疫苗以及6種口蹄疫流行毒株高效疫苗使O型和A型口蹄疫發生逐年減少;創制了H5N1/H7N9禽流感二價高效疫苗,有效阻斷了H7N9病毒在家禽中的流行,并間接減少人H7N9流感病毒感染的發生。
科技服務方式的創新是如何推動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的?
強化科技引領示范作用,大力推進農村創新創業,持續拓展農民增收渠道。
科技支撐脫貧攻堅取得顯著進展,積極培育農民增收新增長點,公布了1096個農村雙創園區(基地)目錄,啟動創建41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認定62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各類返鄉下鄉創業人員超過700萬,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內生發展動力顯著增強。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加快推進,建立農產品加工標準體系,推廣農產品保鮮、貯運、加工等技術,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比達到2.2︰1,農業產業鏈不斷延伸、價值鏈得到提升,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從2013年的2.81縮小到2017年的2.71。
農業功能進一步拓展,積極發展休閑農業、創意農業、觀光農業、鄉村民宿、特色小鎮等新業態,創建了一批特色生態旅游示范村鎮和精品線路。大力發展綠色優質生態農業,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擴大經營容量,不斷增強農民的增收潛力。
這是“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首次召開,自此每年召開一次,旨在打造中國農業科技智庫與交流對話的高端平臺。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發布了《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報告(2012—2017)》,大會同時還發布了《2017全球農業研究前沿分析解讀》《2017中國農業科技論文與專利全球競爭力分析》《2017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2017中國農業農村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裝備》等4份專題報告。
論壇指出:
5年來,農業農村科技進步率提升4個百分點,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縮小
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57.5%。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達95%,畜禽水產供種能力不斷提升。2017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7%。2017年,中國農業研究總體表現力卓越
報告遴選出2017年農業領域重點的12個熱點前沿和2個新興前沿。 2017年農業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作物基因組技術、作物改良基礎與營養機制、漁業資源及海洋動物行為、授粉昆蟲健康問題,以及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等研究領域。在美、英、中、德、法等10個世界主要國家中,美國的農業研究總體表現力最為突出,高居榜首;中國農業科技前沿研究整體活躍,位居第二梯隊。
中國在 “十字花科作物功能基因組學與分子設計育種”、“植物基因組編輯技術研究及其在作物育種中的應用”、“高光譜成像與傳感器技術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的應用”和“生物煉制過程中的木質纖維素資源的降解轉化”4個熱點前沿中表現卓越。
中國發表農業領域SCI論文總量和總被引頻次全球排名第二
科技論文全球競爭力分析結果顯示,2014—2016 年間,我國農業領域基礎研究受到重視,論文產量不斷提高,中國發表農業領域SCI論文49704篇,全球排名第二。
2014—2016年15個農業領域論文總發文量
我國農業科技論文的國際影響力較高,中國發表農業領域論文的總被引頻次218205,全球排名第二。
22國農業類論文總被引頻次
專利全球競爭力分析結果顯示,2014—2016年間,我國農業發明專利申請量全球第一,并且在近五年技術發展增速保持第一,但技術水平仍有很大上升空間。
唐華俊院長在報告中回應了如下問題:
農業肩負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責任,科技發展是如何提高農業綜合能力的?
在耕地、淡水等資源約束加劇的情況下,科技對糧食單產水平提高的貢獻不斷加大,糧食產量自2013年以來連續5年都穩定在12000億斤以上。
在品種上,培育推廣了超級稻、節水抗旱小麥等一大批新品種。
在技術上,面向全國發布推廣了糧食穩產增產、農業防災減災、農機農藝融合、農產品儲運保鮮等先進實用適用技術。
在模式上,開展糧棉油糖高產創建,建成一批農業科技園區、專家大院、科技小院、科技創新和集成示范基地等,稻魚稻蟹稻蝦等種養循環新模式大量涌現,全產業鏈科技開發取得新進展。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要求,發揮科技引領作用,推動農業結構調優、調精、調綠。
優化農業科技布局,圍繞糧改飼、草食畜牧業、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布局等農業結構調整重點領域,以及東北黑土地保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南方稻區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控等區域性重大科技問題組織開展協同攻關。
增加農業科技供給,小雜糧、優質飼草等品種培育取得新突破,育成推廣了一批適合機械化生產的谷子糜子、燕麥蕎麥、大麥青稞新品種。
夏南牛、延黃牛等肉牛品種已經覆蓋我國肉牛主產區,奶牛良種覆蓋率達到60%左右。國產優質乳關鍵技術與標準取得重要進展,品質明顯提升,加工成本下降15%以上,應對進口乳品沖擊的能力顯著增強,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提振了國產乳消費信心。深遠海養殖關鍵裝備、工業化循環水高效養殖、遠洋與極地漁業精準捕撈、水產品保鮮與精深加工等領域技術創新取得明顯進展,推動漁業發展水平邁上新臺階。
強化農業科技服務,組織農技人員進入農場、合作社和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服務,推進技術進村、入戶、到田。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積極開展科技成果推廣應用,航空植保、跨區機收等新型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蓬勃發展,一主多元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更加符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怎樣走出一條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現代化農業之路?
應用現代技術、設施、裝備武裝傳統農業,農業現代化、綠色化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農業機械化加快推進,農機作業由耕種收環節為主向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拓展,由種植業向養殖業、農產品加工等領域延伸。輕簡化省力化栽培、全程機械化步伐加快,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7%。農業機械向著高效智能、節約環保、舒適便捷和個性專業方向不斷發展。共享農機、北斗導航無人駕駛農機等新業態不斷涌現。
清潔生產技術加速推廣,積極推廣化肥農藥減量控害增效技術,建立清潔、循環、生態種養模式,推動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推進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村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近60%。推廣應用沼氣發酵功能微生物強化等新型技術,實現節能減排和改善環境。大力推廣降解地膜和殘膜回收技術,研制了棉花立桿殘膜回收作業機等一批殘膜回收機械,有效控制了地膜的殘留污染問題。
精準投入技術穩步提升,在大田種植上,遙感監測、病蟲害遠程診斷、農機精準作業等技術開始大面積應用。在設施農業上,溫室環境自動監測與控制、水肥藥智能管理等加快推廣應用。在畜禽養殖上,精準飼喂、發情監測、自動擠奶等技術在規模養殖場實現廣泛應用。在水產養殖上,水體監控、餌料自動投喂等技術得到進一步完善推廣。
高新技術是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生產力最活躍的因素,它是如何武裝農業的?
依托關鍵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市場應用,培育、發展和壯大了一批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引領農業發展轉型升級。
在突破性品種上,轉基因棉花商業化進一步擴大,累計推廣面積突破4.5億畝,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世界第二大轉基因棉花強國。
在智能農機裝備上,建立了農機北斗導航與智能測控信息應用平臺,研發應用了智能LED植物工廠技術,創制了植保無人機精準施藥技術與裝備,大幅提升了作業效率。
在綠色投入品上,以植物源、微生物源為主導的生物農藥產業化規模不斷擴大,全營養、專用化生物肥料不斷涌現,生長調節劑功能和效用更為精準。
在生物制劑產業上,解決了畜禽強毒難以致弱的技術難題,研制出能有效控制新城疫強毒感染的基因VII型新城疫疫苗以及6種口蹄疫流行毒株高效疫苗使O型和A型口蹄疫發生逐年減少;創制了H5N1/H7N9禽流感二價高效疫苗,有效阻斷了H7N9病毒在家禽中的流行,并間接減少人H7N9流感病毒感染的發生。
科技服務方式的創新是如何推動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的?
強化科技引領示范作用,大力推進農村創新創業,持續拓展農民增收渠道。
科技支撐脫貧攻堅取得顯著進展,積極培育農民增收新增長點,公布了1096個農村雙創園區(基地)目錄,啟動創建41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認定62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各類返鄉下鄉創業人員超過700萬,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內生發展動力顯著增強。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加快推進,建立農產品加工標準體系,推廣農產品保鮮、貯運、加工等技術,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比達到2.2︰1,農業產業鏈不斷延伸、價值鏈得到提升,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從2013年的2.81縮小到2017年的2.71。
農業功能進一步拓展,積極發展休閑農業、創意農業、觀光農業、鄉村民宿、特色小鎮等新業態,創建了一批特色生態旅游示范村鎮和精品線路。大力發展綠色優質生態農業,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擴大經營容量,不斷增強農民的增收潛力。
本文地址:http://www.lizu2010.com/industry/html/16974.html,如要轉載,請注明轉載自5A農業人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