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川畜禽良繁和畜牧技術推廣體系現狀
1.1 機構和隊伍建設據統計,四川省目前共有省級畜牧改良站1 個,省級種豬性能測定站
1 個,豬育種中心1 個,市(州)級畜牧改良站17 個,縣級畜牧改良站150 余個,擁有各級技術人員5000 余人。改制后的鄉鎮畜牧獸醫站實現了“獨立建站、三權歸縣”。我省在開展鄉鎮畜牧獸醫站改革時,均將改革后的公益性鄉鎮畜牧獸醫站的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實行了“收支兩條線”管理。
1.2 畜禽良繁體系建設截止2010 年底,全省已取得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的種畜禽場共
1084 個,種畜禽生產能力和供種能力大大增強。全省現有的畜禽良繁和技術推廣體系,在實施國家生豬、奶(肉)牛良種補貼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了一大批人工授精站點,大力開展畜禽品種改良和養殖新技術的推廣,對提高全省畜禽生產水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截止2010 年底,全省建有豬人工授精站(點)2864 個,飼養良種公豬19676 頭。在全省100多個縣(區) 推廣牛人工授精技術,建立鄉鎮人工授精站1164個,基本形成了以省種公牛站為核心,市州縣牛改中心為骨架,鄉、鎮人工授精站(點)為基礎的較為完善的牛改良配種體系。
1.3 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
為做好全省畜禽遺傳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工作,四川省公布了首批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26 個。按照“重點、瀕危、特定性狀”的保護原則,相繼開展了內江豬、成華豬、峨邊花牛、金堂黑山羊、成都麻羊、舊院黑雞、米易雞等品種的保種選育,對彭縣黃雞、金陽絲毛雞和四川白兔等品種進行了搶救性保護。擬定了四川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大綱,初步建立了畜禽遺傳資源品種保護制度。組織科技力量協助四川白鵝等保種場制定保種方案,落實保種措施,最終四川白鵝、內江豬和九龍牦牛3 個保種場被農業部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資源場。在資源保護的同時,四川省還重點抓了四川白鵝、金堂黑山羊和舊院黑雞等一些地方優良畜禽品種的開發利用。四川白鵝以科研院所為技術依托,以龍頭企業產品加工帶動生產,促進保種選育,已走出了一條成功的發展之路。舊院黑雞和金堂黑山羊積極利用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加大對本品種優勢特性的選育,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2 技術推廣體系機制創新情況
四川省在畜牧新技術推廣方式創新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近些年,省級技術推廣部門聯合四川省畜牧業協會,借助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和四川農業大學、西南民族大學等部門的科研力量,以及美國大豆協會和龍頭企業的技術力量,舉辦各類畜禽養殖技術研討會和培訓班,搭建各種交流平臺,創造畜牧企業與科學家、專業養殖戶與科學家、專業養殖戶與企業直接面對面的交流機會,將畜牧新技術、新理念直接傳達到企業和養殖戶,得到廣大畜牧企業和養殖戶的廣泛好評。聯合四川省畜牧業協會組織企業和養殖戶參加國內各種畜牧類專業論壇和大型展銷會,及時了解國內外最新的養殖技術、發展模式和科研成果。與四川農業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合作,在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畜禽生產新技術應用等方面進行科技攻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時四川省各地探索總結出了一些基層站改革運行機制的好經驗。一是引入了績效考核制度。二是整合資源、綜合辦站。通過創新管理機制,充分調動了基層站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了工作活力。
3 面臨的形勢與問題
3.1 技術推廣經費嚴重不足國家和四川省每年用于畜牧技術推廣的經費較少。良種補貼方面,生豬良種補貼縣只有一半的能繁母豬能得到補貼,牛的補貼標準偏低,且缺乏工作經費,基層工作人員積極性不高;鶎有竽镣茝V機構由于長期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薄弱,推廣經費短缺,一些畜牧新技術、新成果不能及時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3.2 畜禽遺傳資源保護重視不夠四川是畜禽遺傳資源大省,但通過農業部專家驗收授牌的國家級資源保種場僅3 個。列入省級遺傳資源保護名錄的品種有26 個,但省里每年專項的保護資金僅80 萬元,遠不能滿足保種的需要。目前,一些瀕臨滅絕的品種如建昌鴨、四川白兔、四川麻鴨、鋼鵝等急需納入保種計劃,進行搶救性保護。
3.3 機構和人員隊伍不穩定,
素質參差不齊省、市技術人員數量多,業務水平相對較高,而鄉鎮技術人員大都職稱較低,知識面窄且結構落后,盡管近些年一些縣級畜牧技術部門相繼引入了一批大學生充實到隊伍中,但這些人進入工作崗位的時間不長,還不能完全發揮作用。
3.4 推廣主體間缺乏有效溝通
畜牧技術推廣部門、科研部門和技術采用對象(養殖戶)三者之間聯系不緊密,缺乏有效的溝通,使畜牧技術科研部門的許多新技術、新成果得不到及時推廣。同時農民在生產中對畜牧技術的實際需要,也反饋不到科研部門,往往使他們研發的新技術不適應生產實際需要,沒有真正形成科研、推廣及生產的良性循環。
3.5 良繁體系建設有待完善一是種畜禽生產欠規范,質量監控乏力;長期以來重利用,輕選育的生產方式,導致部分品種質量下降;部分地方在種畜禽生產中還存在無證生產經營、以次充優、品種代次不明等情況。二是基層改良站點建設不足,且布局不夠合理,有待進一步改善和完善。
4 今后發展思路
4.1 積極爭取各級政府支持,增加資金投入積極爭取各級政府調整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結構,增加對畜牧技術推廣領域的資金投入,爭取政府加大對各級畜牧推廣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畜牧科技新成果、新技術推廣工作的支持,增加推廣工作經費。爭取將推廣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加大基層站基礎設施投入,改善基層站工作環境。提高和擴大畜禽良種補貼。建議增加生豬良種補貼面和補貼數量,增加奶(肉)牛良種補貼標準。
4.2 加強畜禽良繁體系建設,為產業升級提供優質種源繼續加大基層人工授精站的建設力度,合理布局省內種畜人工授精站點。加強對全省取得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的養殖場的動態監測,及時通報發布結果,指導全省種畜禽生產。加強新品種推廣力度,保障優良種畜禽的生產。成立種畜禽質量檢測機構,建立相應的種畜禽檢測檢驗體系和檢測制度,加大監管力度,確保為畜牧業提質增效提供優質種源。
4.3 建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體系,增加畜牧業種質資源儲備各級畜牧技術推廣部門要爭取政府支持,加強畜禽品種資源場、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對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的品種,要盡量爭取國家支持,納入國家級資源場建設并爭取保種經費補貼。省級財政應增加年度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經費預算,對列入省級保護名錄的品種應扶持建立保種場。各市州應結合當地情況,制定市州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并列入專項加強保護。同時要加強地方遺傳資源的開發利用,建立保種與開發利用相結合的長效保護機制。建立全省畜禽遺傳資源數據庫和基因庫,逐步建立并完善畜禽遺傳資源保護體系和管理機制。
4.4 進一步探索畜禽良繁和技術推廣體系的運行機制和推廣模式加強與科研院所、龍頭企業、養殖業大戶聯合,加大對畜牧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實現科研-開發-推廣-生產一體化,提高畜牧技術推廣效率。充分發揮農民專合組織在新技術、新成果方面所定的展示平臺和窗口的作用,帶領農民搞好產業結構調整。充分整合社會資源,建立以政府推廣機構為主,科研院所、民營企業和農民專合組織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技術推廣體系。充分利用現代通訊手段、互聯網平臺等新型信息傳播媒介。
4.5 加強職業技能培訓, 提高從業人員技能水平建立健全畜牧科技推廣人員培訓制度,定期對現有人員進行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及知識更新等培訓工作,加快其知識更新的步伐。加大基層畜牧職業技能培訓,開展畜牧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提高全行業從業人員的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