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養鵝業的快速發展,各地的養殖規模也越來越大,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我國鵝的存欄量和鵝肉產量占世界總量的90%以上。以往,我國的鵝業規模化生產主要集中在華南、東南和東北地區, 隨著養殖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原地區鵝的養殖規模也迅速上升。環境作為鵝生長的外在因素對鵝業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直接或間接影響鵝養殖業的發展。
1 建好鵝舍
鵝舍是鵝避風雨、休息的場所,也是鵝生長的地方。干燥、舒適的鵝舍環境有利于充分發揮肉鵝的生長性能,減少鵝病發生。鵝場場址應選擇在遠離交通要道、居民住宅區和畜牧場的地方,可大大減少疫病的傳播和發生,便于衛生防疫和避免干擾居民生活。場址要與村鎮、集市、主要道路和其他企業保持500m 以上的距離,減少相互之間的污染和不良影響。鵝舍建造要選擇座北朝南、背風向陽、地勢高燥的地方, 要求水源充足、水質清新沒有污染,滿足鵝飲用、洗滌和玩耍需要。養鵝場的鵝舍主要包括鵝棚、陸地運動場和水上運動場,比例為1:1:1。鵝棚的地面要求干燥,排水良好,四周有排水溝。鵝棚頂和鵝棚四周要能遮風雨,做到夏季能通風、冬季能保溫。陸地運動場是鵝群梳理羽毛、采食、休息的地方,要求有一定的傾斜度,有利于排除積水。水上運動場是鵝飲水、嬉水、沐浴的地方,要求進排水方便,保證水質的新鮮和清潔。
2 水分
在養鵝技術中, 最為關鍵的就是如何提高飼養成活率,尤其是在育雛階段更為重要。雛鵝出殼后要及早飲水, 開食之前應以少量飲水進行“開水”或“潮口”,并在飼養管理中供給充足的飲水,以防止肌體脫水。飲水要用涼開水,水溫以25℃為宜, 水內可添加0.05%PP 粉, 連用7d,飲水器水深以3cm 為宜。對已發生脫水的雛鵝, 要在飲水中加0.9%的生理鹽水, 同時嚴格控制飲水量,做到間斷供給,每次少量, 飲速宜慢。對已正常采食因飲水不足而造成脫水的30日齡的雛鵝,可采用先增喂青綠多汁飼料,后逐步加大飲水量的方法,加以解決。
3 溫度、濕度控制
由于高溫的影響,家禽的采食量下降,為了減輕其對生產的影響, 應設法滿足家禽對日糧營養的需要。為此,必須提高日糧的其它營養水平。宜采用高能量、高蛋白日糧,同時也必須相應提高日糧養分的含量,使日糧養分均衡,保證家禽雖然采食量少,但養分能滿足生產的需要。高溫使鵝處于熱應激狀態, 在飼料中添加適量添加劑是必不可少的, 維生素C 能明顯抑制體溫上升,提高家禽的采食量,增加骨骼中鈣的效用, 從而減輕熱應激對機體的影響。在熱應激時,血液中碳酸氫根離子含量降低,所以必須在日糧中補充碳酸氫鈉, 同時減少食鹽在日糧中的添加量。一般認為, 鵝胚胎發育的最適相對濕度第 1 ~10 天為65%~70% , 第11 ~20 天為55%~60%,第21~31 天為70%~75%。一般育雛舍的溫度1~5 日齡應保持在28~27℃,6~10 日齡為26~25℃,11 日齡以后為24~20℃, 一般保持舍溫在20℃左右即可, 白天和夜間的溫差不能超過1.5℃,要保持溫度的恒定。雛鵝的飼養密度,通常第1 周25 只/m2,以后每周減5 只,減至l0只/m2。如濕度過大, 則病原微生物容易在飼養環境中生存,誘發球蟲病、大腸桿菌病等; 濕度過低,舍內干燥,雛鵝體內水分散失,絨毛發脆,腳趾干癟,食欲不振,受寒冷侵襲,易患呼吸道疾病。
4 光照與產蛋
同其他的季節性繁殖鳥(禽)類一樣,在繁殖活動的調控中,光是重要控制因子,其主要機理是通過內分泌系統來調控,光照能調控下丘腦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onadotrophin releasinghormone, GnRH) 和血管活性腸肽(Vasoactiveintestinal peptide,VIP), 促進催乳素(Prolactin,PRL)分泌,且使PRL 分泌呈季節性變化,一般在生殖功能退化時達到峰值。對馬崗鵝的研究發現, 通過人工長短光照處理可以成功逆轉其繁殖活動的季節性變化, 短光照對繁殖活動具有促進作用,長光照則形成抑制,并且在繁殖活動的季節性變化中,隨著光照的變化,血漿中PRL和促黃體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水平呈現季節性變化。通過人工控制光照模擬自然日照來調控鵝群的繁殖活動被認為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 并收到明顯效果, 這樣的技術也被稱之為種鵝反季節生產技術。在Ltihmann(1968)的試驗中, 從12 月起采用14h 光照或連續光照, 比在自然光照下的對照組鵝提前一個月左右產蛋, 同時在第一年約多產25 枚蛋。Sehneider 等(1980)讓鵝在逐漸加長光照之前實行持續的短光照。使用與雞相近的光照程序,可使其4 月至7 月末的產蛋量比在自然光照下約多產10 枚蛋。早春時節,自然光照時間比較短,需要對鵝舍進行人工補光,要求早晨6 點開燈,晚上8 點關燈,每天光照時間不少于14h。
5 消毒
消毒是切斷傳染病傳播途徑的重要措施,要樹立消毒預防用藥重于發病后治療用藥的意識。
5.1 養鵝場大門的消毒消毒池要寬于大門,長于車輪周長的1.5 倍,深度不低于20cm,及時更換并保持消毒液新鮮有效。配備高壓消毒沖洗設施,對進入車輛進行徹底沖洗消毒,進入人員要更換膠靴并嚴格消毒。
5.2 進入生產區的消毒禁止非工作人員進入養鵝生產區,工作人員要洗澡、消毒、更換工作服進入。
5.3 進入鵝舍的消毒非本舍飼養管理人員不能進入鵝舍,進入人員要消毒膠靴。
5.4 鵝舍消毒鵝舍墻壁可用消毒液噴灑,或定期用石灰乳粉刷。運動場及鵝舍地面,每周用2%~3%氫氧化鈉或其它消毒液噴灑2~3 次。鵝場(舍)門口應設消毒盆或消毒墊,飼養人員進入鵝舍時必須嚴格消毒。
5.5 育雛室消毒育雛室除一般清洗和消毒之外,室內空間應用福爾馬林熏蒸消毒。
5.6 隔離措施發現病鵝應立即隔離,新引進鵝群應隔離飼養15~21d 后才能混群,以免帶入疫病。總之, 我國鵝生產技術中的環境因素已逐漸開展了研究,從整體發展水平看,環境控制方面的研究還不夠系統, 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