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18_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亚洲精品免费在线看_精品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農業人才網 >> 職場資訊 >> 職場新聞 >> 正文

培養農業接班人迫在眉睫

2012-2-25 環球時報

最近,農業科技創新成為“三農問題”的一個熱點話題,然而農業科技創新最終落地還要靠種田人,隨著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誰來種地”、“誰來養豬”已成為繞不過的嚴峻問題。
 

  據統計,我國8億多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科學素質水平只有城市居民的1/6左右,絕大多數農村勞動力仍屬于體力型和傳統經驗型農民,尚未掌握現代生產技術。不僅如此,目前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年齡大多40歲以上,平均年齡55.2歲,并且以婦女居多。新生代農民要么不會種田,要么不愿意回去種田。種田如果沒有“接班人”,就會面臨農業科技創新難落地問題。設想20年之后,目前的一線農民干不動農活、子女又不愿意返鄉務農時,我國的糧食安全將以何為繼?
 

  其實不獨中國有這種情況,筆者在韓國、日本、意大利等國考察時發現,這些發達國家的農村雖然建得很漂亮,空氣足夠新鮮,環境也足夠亮麗,但農村依然還是留不住青年人。原因很多,包括在農村務農收入不高,農村較冷清,青年人喜歡城市的人氣等等。
 

  如何才能破解“無人種糧”、“無人養豬”的困局?有三條路可走:其一是從娃娃抓起,通過在義務教育階段中植入農業內容,增加對農業有興趣的未來接班人;其二是對目前義務教育之后的青年農民進行職業培訓,培育更多的種田能手;其三是通過優惠措施吸引部分進城人員返鄉。
 

  目前我國的農村教育以“智識教育”為主,主要對象也是學齡階段的農村青少年,教學內容以升大學為目的,而最終能夠考上大學的在河南等農業大省不足20%。當前的農村教育,無論在目標、體系建設還是內容設計上,都存在強烈“離農化”傾向,使得農村學生缺乏對農村的認同感,更不熟悉農業的基本知識。
 

  因此,針對16歲以下的農村青少年,應該引入“雙元制”教育理念,改革現有的農村義務教育模式和內容,糾正“離農化”傾向。可以在智識教育的課程之外,增設勞動技能課程,適當安排適應當地需要的勞動技能和技術教育。此外,應在課程設置上,適當增加鄉土教材尤其是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的自編鄉土教材,使學生加深對農村、對家鄉的熱愛和了解與認同感。通過教育目標定位,培養一批立志農村經濟發展的人才。
 

  同時,國外對義務教育之后的“社區教育”理念值得借鑒。我國在義務教育階段完成后,相應的農業知識與技能培訓基本上是缺失的。僅有的培訓也只是如何讓他們到城市去打工,這種單向的流動培訓對農業發展很不利。所以應該針對16歲以上、脫離義務教育階段又未能順利升學的農村青少年,建立完善的農民職業教育體系,做到“無縫銜接”。針對正在農村地區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老、中、青年農民,應以社區教育為基礎,根據不同的職業需求,分別提供各種培訓和教育服務。
 

  費孝通先生曾經介紹過傳統中國的人力資源雙重循環回路,即鄉村地區通過科舉等方式向城市輸送人才,這部分人力資源再通過告老回鄉等方式,作為“鄉紳階層”回流到鄉土社會,并廣泛參與到鄉村社會的管理和鄉土社會秩序的構建之中。目前我國這種雙重循環早已斷裂,農村基本上成為“抽水機”,大量農村優秀青年通過大學、打工、當兵等途徑離開農村,使城鄉之間的經濟“剪刀差”也變成人力資源的“剪刀差”。國家應該采取有效的政策吸引部分有志農業的青年返鄉,重新構建雙重循環回路,培養一批種田能手,并且給予相應的榮譽與獎勵,以此來吸引更多的人能夠留在農村,從而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


本文地址:http://www.lizu2010.com/news/n01/201202/6534.html,如要轉載,請注明轉載自中國農業人才網
文章錄入:希望的田野    責任編輯:耕農 
【字體: 】【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相關文章
中國農業人才網及旗下網站 版權所有 2003- ©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服務價格 | 付款方式 | 幫助中心 | 網站地圖

中國農業人才網及旗下網站為您提供畜牧人才種植人才農資人才食品人才等求職招聘服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图县| 安阳县| 宜兰市| 霞浦县| 双牌县| 忻城县| 崇州市| 峡江县| 龙井市| 江川县| 公主岭市| 临沂市| 凤冈县| 思南县| 闽清县| 潜山县| 寻乌县| 苏州市| 开封市| 江永县| 天柱县| 惠东县| 新丰县| 海原县| 平舆县| 云霄县| 长治市| 昌黎县| 秦皇岛市| 麟游县| 英吉沙县| 三河市| 彭阳县| 永州市| 高平市| 铜川市| 丰都县| 西乌| 宁津县| 东至县| 桐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