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2005年10月,新疆石河子147兵團 ,作為農學的一名學生,從基層接觸“三農”問題,真實體驗農民種植與收獲的艱辛,熟悉農業植物的生長與成熟,是學校開始勞動課的目的之一,使學農學生較好的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國家農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每年9月份是新疆棉花豐收的季節,學校組織全校學生去基層進行義務拾棉花,體驗農民生活和農業的真實所在。; 2010年3月-2010年10月,甘肅民勤治沙研究所 實習,白刺(Nitrarial tangutorum)是我國西北干旱荒漠區的優勢建群種,具有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人類掠奪式開發和自然環境惡化,這一野生資源植物出現了生長不良或大面積死亡現象,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研究表明,由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牧草逆境生理與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研制的鈉復合肥對荒漠植物的生長和抗逆性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因此,本研究以甘肅民勤荒漠區為試驗點,研究施用鈉復合肥對白刺生長及生態環境的影響,以期為大批量繁育抗旱性強的白刺植株、為荒漠區植被的恢復與生態系統的重建提供理論及實踐依據。 2010年4月初,挑選籽粒飽滿的白刺種子進行催芽處理(參照王鎖民等發明的專利—《促進白刺種子快速萌發的方法》)。采用26×28 cm一次性黑色塑料營養缽育苗,每盆裝土壤和肥料的均勻混合物8 kg,每個處理各80盆。澆足水后將整個營養缽埋于地表以下,以減少干旱條件下營養缽內土壤水分的散失,然后將催芽后的白刺種子均勻播于各盆中,每盆穴播20粒,覆蓋濕沙土厚1 cm左右,覆蓋薄膜。待種子出苗后,緩慢揭掉薄膜。其后每隔一周澆水1次,澆水量相同,并進行適當的養護管理使其正常生長。待白刺植株生長3個月后進行間苗,每盆保留生長一致的植株3株,充分澆水后進行干旱脅迫,每隔一月充分補水一次,補水量相同。10月初生長期結束后測定相關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