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與市場經濟發展不相適應 當前的農業技術推廣管理體系是以政府為主體的行政管理模式,以政府自上而下的決策作為中心,農民只是被動地接受技術。此模式在過去的計劃經濟時代,農民文化素質低,為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在當前的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業發展是以市場為導向,農民是根據市場的需求來選擇農業技術,顯然這種以政府行政命令為導向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已不能適應農業市場化發展的需要。另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制度化建設也相對落后,《關于建設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若干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等法規的頒布,雖然曾為我國的農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這些法規中的一些條款,對目前農業發展出現的新現象和新情況無法界定,已不能適應當前的情況,必須根據當前農業發展的需要進行制度體系的改革創新。 2.2 農業教育、科研與農業技術推廣存在脫節 農業科研、教學、技術推廣被稱為農業生產的三大支柱,農業技術推廣又是需要多個職能部門相互配合,共同來完成。但農業科研、教學與技術推廣機構分散設置,缺乏有效的協調與溝通,難以發揮整體優勢。我國每年約有6 000多項農業科研成果問世,而推廣應用的只有30%~40%,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70% ~80%[3] 。另外,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35%,而發達國家已達60%~80%[4] 。出現這些情況,也與以政府為主體的行政管理模式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有一定程度的關系。 2.3 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投入不足 我國現行的推廣投資方式仍然以政府投資為主,國家進行行政事業性撥款。一方面,政府財力有限,投入不足,設施比較落后,技術不能及時更新。有關數據表明,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投資所占農業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直較低,發達國家為0.6% ~1.O%,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為0.5%左右,而我國還不到0.2%[5] 。另一方面,基層推廣機構龐大冗雜,大多數處于“有錢養兵,無錢打仗”的局面,從而大大削弱了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影響農業技術推廣效率。 2.4 農業技術推廣主體和受體的素質都有待提高 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投人有限,作為推廣的主體——基層技術推廣人員的收入來源非常有限,待遇極低,從而導致推廣隊伍不穩定乃至人員流失。另外,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專業結構失調,目前從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中絕大多數是學農學、植保、土肥,而養殖業、農村其他非農產業和市場營銷人員的比重極少,不能適應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需要[6]。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培訓、進修機會少,致使推廣人員的知識老化,信息貧乏,不能很好地適應新形勢下農民對農業科技的需求。對于技術推廣的受體農民而言,文化素質偏低,接受新知識、新信息以及應用新技術、新設備的能力不高。農村信息相對閉塞,對于市場信息動向反應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業科技推廣整體質量的提高,從而也加大了農業技術推廣的難度,增加了推廣成本,降低了推廣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