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對中國來說,哪些變化是直接有益的?
鐘甫寧:從農產品貿易結構變化看,植物產品(主要是大豆、油菜籽)和動植物油脂的進口大幅度增長,木漿和紙制品的進口增長也很明顯;出口增長最快的是食品和皮革制品,木制品和紡織品(服裝)也有所增長。
這一變化完全符合國情,即增加土地和水資源密集型產品的進口,同時增加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可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用有限的資源生產出更多的產品。與此同時,從初級產品向加工產品的轉移不僅有利于更充分地利用勞動力,也有利于增加產品的附加值,乃至于有利于產業的升級換代。
當然,沒有入世也可能發生同樣的貿易結構變化;但是,入世前后變化速度的顯著差異多少能說明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結構的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總體利益的提高不代表各部分的利益都增加。大量進口初級產品說明世界市場初級農產品的價格低于國內市場,因而對初級農產品的生產必然造成一定的沖擊,短時間內壓低涉及農產品的價格、減少該產品生產者的收入。
但是,農產品加工制成品出口的增長有利于擴大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就業,因而有利于勞動力轉移并通過非農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受沖擊初級產品的生產可能會減少,一部分土地、水和其他資源可能找到更有利的利用方式,生產其它有利可圖的產品。因此,農產品貿易結構的改變一方面增加了結構調整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結構調整的機會;短期的沖擊可能帶來長期的收益。合理的政策應當幫助農民調整生產和就業結構,而不是簡單保護現有生產。
此外,加入世貿組織、進一步融入世界市場的另一個重大影響是價格的變動。農業生產受自然界的影響很大,而需求及其增長則相對穩定,因而產量的變動必然帶來價格的波動,即使完全封閉的國內市場也無法避免因產量變化而導致的價格波動。
融入世界市場以后農產品價格的變化不僅受本國生產波動影響,還要受主要進出口國生產波動的影響。如果國內外生產的波動方向相同,國外的波動幅度更大,本國的價格波動就可能因融入國際市場而加劇;相反,如果國內外生產波動方向相反,或者國外波動幅度較小,加入國際市場反而可以減少國內市場的價格波動幅度。
《21世紀》:你認為其中是否存在不利方面?
鐘甫寧:如果說加入世界貿易體系對縮小價格波動幅度有什么不利影響,那就是政府短期內限制價格波動的能力受到重大挑戰,不那么容易采取限價措施。
但是,無論限價措施的本意如何,其長期效果可能適得其反,即限價可能導致更長時期的供不應求,很難說價格上漲和供應短缺哪種情況更好。采用補貼的方式維持低價只不過是把消費者的負擔轉嫁給納稅人而已,它不可能消除生產波動的后果,只是改變了生產波動的受害人,同時增加了大量的行政成本,也可能產生尋租的機會。
因此,加入世貿組織的一個重大影響是政府和大眾都應當轉變思維方式,接受市場經濟必須接受價格波動,價格波動是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也是市場調節供求的方式,對弱勢群體的保護應當盡量減少對市場機制的干擾。比如,基本食品價格上漲時限價不如對低收入者給予收入補貼。單純限價可能加劇、延長供不應求的狀況,相比于所有人通過價格補貼獲得補償,收入補貼可以針對特定弱勢群體,降低行政成本,也減少對市場的干預。
“如果全球資源可以為我所用,我們為什么要拒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