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農學專業人才培養對策
2.1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有針對性地培養專業人才
改革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推行 “2+1+1 ”培養模式,即2年學習基礎課、專業基礎課,1年學習專業課和專業技能,1年進行科技創新實踐和農業經營管理實訓。地方農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必須圍繞地方農業主導產業,培養特色專業人才。就廣西來說,應圍繞蔗糖業、木薯淀粉業、酒精加工業、桑蠶業等農業主導產業,培養特色專業人才。
2.2加強專業思想教育,使學生牢固樹立學農愛農的思想
專業思想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對于一個大學生來說,如果不熱愛自己的專業,專業思想不牢固,就不可能把精力放在學習上。這種學生即使有很高的智商,也不會在相關專業領域內有較高的成就。幾十年來
同時經常組織學生到農業企業、科研單位、機關事業單位參觀學習,請在這些單位擔任主要領導職務或業務骨干的校友介紹他們的創業經驗,使學生真正看到學農的希望,增強學農愛農、立志農業創業的信心。
2.3改革專業培養目標,培養“一專多能 ”的復合型人才
近年來社會對農業專業人才需求發生了變化,用人單位多數需求有專業知識、有技術、懂經營管理、會貿易的復合型人才,而單純的技術型人才需求則相對較少。因此,為了適應社會對農業人才的需求,農學專業在今后的建設發展中,必須拓寬專業培養目標,立足本地區,面向全國,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系統掌握農作物生產、遺傳育種、農產品加工與貿易以及其他相關學科基礎理論與技術,理論基礎扎實,專業功底深厚,知識面廣,有技術、懂經營管理、會貿易的 “一專多能 ”的復合型人才。
2.4改革課程體系,拓寬基礎,強化專業
在課程體系改革方面,應在保證專業主干課程的前提下,較大幅度地增加選修課,特別是要增開一些相關學科、交叉學科、新興學科、邊緣學科的課程,如信息化農業、標準化農業、設施農業、精確農業、觀光旅游農業、都市農業、農產品加工與貿易等。課程設置上力求強化專業,最終建立 “寬口徑,厚基礎,精專業 ”的課程體系。
2.5強化實踐性教學,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
“重理論,輕實踐 ”是目前高等農業院校教學存在的一大通病,即從課程體系設置到課程時數安排比較偏重于理論課教學,而對實踐性教學往往不夠重視,結果培養出來的學生基礎理論不錯,但動手能力相對較差。現在社會上之所以有 “大學生不如中專生”的說法,就是因為生產實踐中確實存在大學生動手能力比不上中專生的現象。針對這一問題,農學專業建設應在加強理論課教學的同時,強化實踐性教學,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一方面,要加強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為實踐性教學創造良好的條件;另一方面,要加強實踐性教學的質量監控,建立規范的實踐性教學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特別是實踐技能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嚴格實行實踐性教學考核制度。對于考核不合格的學生,要堅決予以補考或重修,嚴把實踐性教學的質量關。
2.6推行“團塊培養”模式,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
所謂 “團塊培養 ”模式,就是在 “大三 ”以后,根據學生的性格、愛好、學習成績、專業基礎、發展潛力等進行分類培養。“團塊 ”的類型主要有:繼續深造型(考研型)、科研型、行政管理型、經商貿易型等。有意識地為不同類型的學生開設相應的選修課,并配備一些工作經驗豐富的教師加以指導,這樣可以為用人單位培養出各種類型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2.7強化教學質量監控制度,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質量是專業生存、發展的生命線,尤其在當今競爭機制被引入教育的歷史條件下更是如此。因此,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是新時期農學專業建設、發展的關鍵所在。一是要成立專業教學質量督查小組,督促主要課程責任教授及有關教師抓好課程建設,努力創建精品課程和重點課程;二是認真執行聽課制度,教師之間互相聽課和交流,取長補短;三是要積極組織集體備課和教學觀摩,進行教學交流,總結教學經驗,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2.8加強科研和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
科研水平是衡量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在新時期農學專業的建設和發展中,必須切實加強科研工作,積極組織本專業教師申報科研課題,開展科學研究,力爭每年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2~3項,獲得省部級以上成果1~2項,發表科研論文30~50篇,以科研帶動教學,提高本專業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同時,要加強專業師資隊伍建設,造就一支強有力的師資隊伍。目前我國高等農業院校普遍缺乏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學術帶頭人,今后應重點抓學術帶頭人和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力爭在3~5年內,培養或引進若干在國內有一定影響的學術帶頭人,每年選送一批中青年教師到國內外名牌大學深造,造就一支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合理的強有力的農學師資隊伍。
2. 9強化外聯工作,依托社會力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農學專業是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它直接面向農業生產。走出去,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是辦好農學專業的關鍵所在。因此,在新時期農學專業的建設和發展中,必須加強外聯工作,通過 “請進來,走出去”,加強與農業行政部門、農業科研院所以及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的聯系,建立相對穩定的聯系網絡。必要時聘請上述單位學術水平高、業務能力強的專家參與高校農學專業建設工作,聽取他們對農學專業建設和發展的意見和建議。通過校內外有機結合,課堂教學與生產實際有機結合,從而提高農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