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豬產業發展對環境的影響
養豬業涉及到豬、飼料和人,關系到周圍土壤、水體和空氣。養豬產業的發展在帶動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的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問題。
1.1動物本身對環境的污染
由于動物本身對營養物質利用率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吸收飼料中的營養物質,所以動物會排泄出大量的營養物質,對環境生態平衡造成威脅以致引起污染,包括土壤的營養累積、水體的污染和有害氣體的排放等。
1.1.1對水體及土壤的污染
一些未經消化吸收的營養物質大部分以糞尿的形式排出體外。據初步計算,1頭育肥豬平均每天產生的廢物為5.46 L,1年排泄的總氮量達9.534 kg,磷達6.5 kg。并且每克豬糞污中還含有83萬個大腸桿菌、69萬個腸球菌以及一定量的寄生蟲卵等。大量有機物的排放使豬場污物中的BOD(生物需氧量)和COD(化學需氧量)值急劇上升。據報道,某些地區豬場的BOD高達l 000~3 000 mg/l,COD高達2 000~3 000 mg/l,嚴重超出國家規定的污水排放標準(BOD6~80 mg/l,COD l50~200 mg/l)。此外,在生產中用于治療和預防疾病的藥物殘留及為提高豬生長速度而使用的微量元素添加劑的超量部分也隨豬糞尿排出體外;規模化豬場用于清洗消毒的化學消毒劑則直接進入污水。而養殖場數目和飼養密度的增加,造成很小的土地面積承載大量的糞尿,糞尿中含有較高的氮、磷、鉀等營養素,進而造成營養物質的富集。糞尿中氮、磷等其它營養物質會轉化為硝酸鹽和磷酸鹽,使土地失去生產價值,引起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地下水中有毒成分增多、超標,將直接危害人類健康。
1.1.2對空氣的污染
養殖場產生的糞便等如果沒有進行有效的處理,會發出難聞的氣味,嚴重污染生態環境。惡臭主要來自糞便、污水、墊料、飼料、畜禽尸體的腐敗分解、消化道排出氣體、皮脂腺、汗腺、外激素分泌物等。糞便排出后,里面的揮發性有機物,主要有短鍵脂肪酸和其它揮發性含氮、含碳、含硫化合物,會立即散發出來。豬場所產生的有害氣體主要有氨氣、硫化氫、二氧化碳、酚、吲哚、糞臭素。甲烷和硫酸類等,也是對豬場自身環境和周圍空氣造成污染的主要成分。這些物質主要由碳水化合物和含氮的有機物產生,在厭氧條件下分解釋放出刺激性的特殊氣味,高濃度存在時,會影響人畜健康。另外由于酶的作用,其中的尿素也很快轉化為氨氣排放出來。這些臭氣能夠強烈的刺激人和動物的眼、鼻、喉,引起養殖場周圍空氣的污染。
1.2飼料方面對環境的污染
飼料本身含有一些營養限制因子,如豆類中的蛋白酶抑制因子,麥類中的非淀粉多糖,糠麩類中的植酸磷等,這些抗營養因子的存在,限制了動物對飼料的消化吸收,不但會造成飼料的浪費,還會隨動物的采食、排泄而最終造成對環境的污染。
1.2.1植酸
在谷物飼料、谷物副產品和油餅中約有60%~75%的磷與肌醇結合形成植酸。由于豬體內缺乏有效利用磷的植酸酶以及對飼料中的蛋白質的利用率有限,導致飼料中大部分的氮和磷由糞尿排出體外。植酸能與陽離子如Ca2+、Mg2+.Zn2+、Cu2+等形成不溶性鹽,使這些陽離子難以被動物所利用;同時植酸還常與消化酶、蛋白質、氨基酸和淀粉等物質結合,降低消化酶的活性,影響蛋白質、氨基酸和能量的消化和吸收。由于豬消化道中缺乏植酸酶.不能利用這些有機磷和其它營養物質。所以,這一方面要求人為增加飼料中的磷源;另一方面,植酸限制了這些營養物質的利用,降低了營養物質的利用率,由糞便排出的養分增多,引起環境污染。
1.2.2非淀粉多糖(NSP)
非淀粉多糖(主要由纖維素、半纖維素等組成)主要存在于麥類飼料中,有水溶性和非水溶性兩種。飼料中水溶性非淀粉多糖(如阿拉伯木聚糖、β—糖酶、甘露聚糖等),豬消化道缺乏相應的內源酶而難以將其降解,而且會增加消化道中食糜的粘稠度,進而阻止養分接近腸粘膜表面;同時,會減慢已消化養分向腸粘膜的擴散速度,而使飼料中各種營養成分的消化率和吸收率都有所降低,在糞便中排出的養分增加。造成對環境的污染。
1.2.3有毒有害物質潛在殘留污染
目前,畜禽產品中絕大部分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的問題,最主要的是獸藥、抗生素、激素、消毒藥、農藥等藥物殘留超標問題。造成藥物殘留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非法使用違禁藥物,如鹽酸克倫特羅(瘦肉精)、催眠鎮靜劑、激素或激素類物質,導致該類藥物在豬肉產品中殘留超標,嚴重影響人體健康:二是長期超劑量使用抗生素,有些抗生素如青霉素、磺胺類藥物即使用量很少。也會使部分人群發生過敏反應,輕者皮膚過敏、瘙癢,重者出現急性血管性水腫和休克.甚至引起死亡:三是不規范用藥或不遵守停藥期,如超大劑量使用微量元素或在停藥期前屠宰畜禽,長期超劑量的使用抗生素添加劑.會使動物體內細菌產生耐藥性,人食用動物產品后出現了抗生素無法控制人體細菌感染的情況:四是農藥在飼料原料中的殘留,農藥的使用.特別是不按用藥規程使用殺蟲劑、除草劑和殺菌劑等,極易造成天然農作物籽實、根、莖或葉中農藥的大量殘留。其中,在作物外皮、外殼及根莖部的農藥殘留量遠比可食部分高,而這些部分作為副產品又是畜禽飼料的主要來源之一,因此不少飼料原料中含有較高的農藥殘留,使用這些飼料飼喂動物,畜產品中就會出現農藥殘留。目前,我國畜產品中農藥殘留的檢出率很高,部分畜產品的殘留量大大超過安全食用標準。同時,這些藥物隨畜禽糞、尿排出,污染土壤和水源,從而污染整個人類生存環境,并通過人們的攝食轉移富集到人體,影響人類的健康。
1.2.4高鋅和高銅
銅、鋅是動物生長、生產必需的微量元素。眾多的試驗證明高銅、高鋅具有促生長作用。生產中一味追求過高的生長速度導致了飼料中過量的添加微量礦物元素,如銅、鋅以及其它重金屬元素如鉻、鎘等。飼料中高劑量的銅、鋅大部分通過糞便排出體外,一旦污染土壤會造成土壤板結:高劑量銅、鋅的糞便一旦污染水源,將產生巨大危害,會降低水體白凈能力,使水質惡化,水生物死亡;飼料中銅、鋅等礦物質過多,還將對維生素的穩定性產生負面影響,導致維生素的生物學效價下降:同時高銅還可造成動物肝臟銅蓄積,不僅有礙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最終還會威脅到人類的自身發展。
1.2.5砷制劑的使用
砷制劑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無機砷(如砒霜),如動物長期食人,在體內有積累作用而導致中毒。常用作殺蟲劑和除草劑:另一類是在動物飼料中使用的有機砷,作為飼料添加劑用于抑制病原微生物以促進生長、提高增重、改進飼料利用率及改善動物外觀與畜產品顏色。飼料中添加的主要是對氨基苯砷酸(阿散酸)和3-硝基-4-羥基苯砷酸(洛克沙胂)。它們都具有廣譜殺菌作用,對腸道寄生蟲也有抑制和殺滅作用,對治療和防治豬的下痢、腹瀉有療效;還能使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豬只采食后就表現為皮膚發紅.因而比較受養豬戶的喜愛,這尤其助長了砷制劑的大量添加。有機砷雖然不像無機砷的毒性那么大,由于砷制劑在動物體內不易吸收,排出體外變成毒性更大的無機砷,長期使用會向環境中大量排放。對環境構成嚴重威脅。據有關學者測算,一個萬頭豬場即使按美國FAD允許使用的砷制劑推薦量連續使用含砷的飼料,5~8年之后,將可能向豬場周邊排放近1 t砷。這1 t“毒土”將長期影響周圍的土壤和地下水。
2、降低環境污染的措施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環境保護問題越來越引起人類的重視。動物在為人類提供大量優質畜產品的同時,也向環境排放大量的糞尿(主要是氮和磷)和有害氣體。解決養豬生產中污染問題的一項措施是豬場污水處理,但是污水處理不僅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被動措施,而且大大增加了養豬生產的成本。解決養豬生產中的糞尿污染的營養措施有三個方面:一是降低日糧中營養物質(主要是氮和磷)的濃度,近年來,動物營養學研究的一個重點是開發低污染日糧(生態型日糧);二是應用生物活性物質提高養分消化和利用率;三是減少或禁止使用有害飼料添加劑。科學合理的飼養管理措施也是解決糞尿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2.1 飼養管理
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仔豬的早期隔離斷奶、公母豬分群飼養、母豬分階段飼養等新的飼養管理方法的應用,階段性飼養的概念即根據豬的生長階段提供適宜營養組成的日糧,將縮短營養供應不足或供過于求的時間,對減少養豬業對環境污染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2.2降低日糧中營養物質的濃度
研究表明,按照理想蛋白質模型理論,在保證氨基酸的數量和比例符合標準的前提下,以可消化氨基酸為基礎,添加合成單體氨基酸,配制成符合營養需要的平衡日糧,可以在不影響生產性能的情況下.提高飼料利用率,使日糧中粗蛋白質水平降低2%~3%。在降低蛋白質的同時,必須考慮日糧氨基酸的水平和氨基酸平衡,特別是注意補充重要的限制性氨基酸。一般必須補充賴氨酸和蛋氨酸,在大多數情況下,還必須考慮補充蘇氨酸和色氨酸,日糧蛋白質水平降低越多,補充的限制性氨基酸種類和數量也就越多。而日糧粗蛋白質每降低l個百分點,總氮(糞氮和尿氮)排出量會降低約8%,排尿量減少11%.還可降低尿氮含量、豬舍中氨氣濃度及釋放速度。Kerr和Easter(1995)通過文獻綜述后得出結論:日糧蛋白質每降低1個百分點。氮排出量可減少8.4%左右。Kerr等(1995)將仔豬、生長豬、肥育豬日糧蛋白質水平分別由19%、16%、l4%降至15%、l2%、11%,補充合成氨基酸并使其滿足豬的需要,則豬的生產性能未受影響,而氮的排出量減少29.3%。這不僅可節省蛋白質資源。而且也從根本上降低了環境污染。
2.3應用生物活性物質提高養分消化率和利用率
利用生物活性物質提高養分消化率和利用率.降低廢物的排泄量,將是降低污染的重要途徑。目前,已成功應用的生物活性物質包括酶制劑(如蛋白酶、淀粉酶、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植酸酶等)、有機微量元素化合物、微生態制劑、除臭劑等。酶制劑是一種高效生物催化劑.是動物機體消化吸收營養物質必不可少的專用的催化劑。可以通過補充動物體內消化酶分泌不足或提供動物體內不存在的酶而提高飼料消化率。有研究稱日糧中添加植酸酶,可以提高豬飼料中植酸磷的利用率。從而可以降低日糧中無機磷的添加量,可使磷的排泄量減少20%~50%。育成豬飼糧中添加0.2%β-葡聚糖酶,可改善豬的生長,提高飼料轉化率(13%)和氮利用率(12%)。有研究表明,在飼料中添加酶制劑可使仔豬對飼料的消化率提高l0%,生長豬提高5.3%。
2.4減少或禁止使用有害飼料添加劑
對環境有污染的一些飼料添加劑應限制使用,如高銅、高鋅、砷制劑等。一些有機微量元素螯合物,如甘氨酸鐵、蛋氨酸鋅等,由于它們具有容易吸收,生物學利用率高的特點,與無機鹽相比,少劑量添加就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且減少金屬離子的排出量.不失為一種理想的微量元素添加劑。堿式硫酸銅,也有這種效果。益生素、微生態制劑、中草藥的使用,可以提高動物機體健康,減少動物發病機會,與一些藥物添加劑(如砷制劑、抗生素)具有異曲同工之效,同時還具有綠色環保的作用。
2.5使用除臭添加劑
排泄物的臭味與氮是密切相關聯的,因為臭味化合物主要來自飼料中的粗蛋白質。因此解決臭味應從根本上控制其源頭即減少氮的排泄.這是解決臭氣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除臭劑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畜禽排泄物中的惡臭。目前所用除臭劑可分為三大類,即物理、化學和生物除臭劑。物理除臭劑主要指一些掩蔽劑、吸附劑和酸化劑。掩蔽劑常用較濃的芳香氣味掩蓋臭味。吸附劑可吸收臭味,常用的有活性碳、麩皮、米糠、沸石、稻殼等。酸化劑是通過改變糞便的pH值達到抑制微生物的活動或中和一些臭氣物質達到除臭的目的,常用的有甲酸、丙酸等。化學除臭劑可分為氧化劑和滅菌劑。常用氧化劑有氧化氫、高錳酸鉀等。另外臭氧也用來控制臭味。甲醛和多聚甲醛是滅菌劑。生物除臭劑主要指酶和活性制劑,其作用是通過生化過程除臭,如豬場使用EM制劑,可使其惡臭降低97.7%。
中美洲沙漠生長的絲蘭屬植物提取物可以有效地減少豬舍的氨氣釋放量,從而提高豬場周圍環境空氣質量。由于在日糧中的添加量較低(100~120 g/t飼料),使用前景很有吸引力。過去的研究認為,絲蘭屬植物提取物可能是通過抑制尿素酶活性而起作用,但Headon的研究結果表明是提取物中的某些成分與釋放出的氨直接結合而減少氨氣濃度。這說明不僅在飼料中可以直接添加絲蘭屬植物提取物,而且還可以在貯糞池內、沖糞溝中和豬舍內等直接使用。
2.6建立健全法律法規
養豬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已經日益為公眾所關注.我國環保局于2001年頒布了《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l8596--2001)。同時有關防治畜牧業污染的法規及標準也已出臺。衡量水體有機物污染的指標一般為溶解氧(DO)、化學耗氧量(COD)、生物耗氧量(BOD)。我國規定,地面水化學耗氧量(CODcr)應不高于2~3 mg/l,5日生物耗氧量(BOD5)不大于3~4 mg/l。加強對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的選址、污水排放、糞便處理的管理:新建規模化豬場需有建場許可證及糞便廢棄物處置的申報等。最重要的是要加強已有法律、法規的執法力度及監督力度,保障其順利實施。
而要從根本上減少養豬業生產對環境污染,除了制定和完善有關法規外,技術的進步應是解決問題的核心,從源頭上控制養豬業污染,同時為消費者提供既營養又安全的畜產品,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
3、小結
近年來,我國養豬業的生產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一個重要問題也成了我們必須面對和深思以及解決的現實,那就是隨著養豬業的發展而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環境惡化問題。養豬業不斷發展,不能以犧牲動物福利、人類健康和生態保護為前提。在飼料和養豬生產中,我們必須遵守國家相關行業衛生標準和產品質量法等。同時我們在動物遺傳育種、動物營養與疫病防治、高品質飼料原料的研發和使用、飼料加工工藝、飼料配方設計、飼養技術等方面,不但要利用好現有條件和技術,也要不斷加大研發力度.通過更科學的技術手段保證和促進養豬產業的健康發展。另外,我們要加強和改善環境保護意識.運用先進的管理手段,利用和處理好養殖生產中的廢水廢渣,變廢為寶,促進養豬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