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1年對蝦病毒性疾病流行以來,各地養蝦業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失,蝦病成為制約養蝦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對蝦病毒性疾病,目前雖然從生產上未能給予有效的治療,但從控制、預防方面卻有一定的技術措施:大量的研究和生產實踐證明,養殖環境本身和養殖主體都存在病源微生物,只要養殖條件控制得好,對蝦一般不會發生嚴重疾病。
一、保持池內水質理化因子相對穩定
1.培養單細胞藻類,營造良好水色,穩定透明度范圍。可通過施肥或適當換水對池內浮游植物的群落流水結構和密度進行調整,使透明度為30~40㎝,水色為淺褐色、黃褐色或黃綠色,水質具有新鮮感,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使水體富含氧氣,減少氨氮、硫化氫等有毒物質的生成,創造對蝦良好的生態環境,抑制致病微生物的滋生。
2.重點進行底質改良;特別是養殖生產的中后期,人工顆粒餌料的投喂量增加,殘餌增多,對蝦的排泄物,小型生物殘體等有機廢物日積月累,沒有采取一定的措施,底質很容易惡化、老化,對蝦生活環境會逐漸變壞,誘發疾病。研究和實踐證明,通過大排大灌換水的方法改善底質,效果不佳,并且會造成對蝦生長不適,應激誘病。當前科學的措施是使用底質改良劑,如定期放有益活性微生物制劑,它們在水體中能快速將有機物質徹底分解成單細胞藻類可利用的無機營養鹽,減輕有機廢棄物的污染,而本身對養殖品種無害,同時自身在水體中能迅速繁殖生長形成優勢菌群,通過食物,直接中間接抑制有害菌群的繁殖生長。
二、減少外源性污染
1.徹底清池、消毒、除害,做好養殖生產的前期準備工作。通過徹底清池,減少池底有機廢棄物的含量,從而減少生產過程中水體富有營養化而造成污染的條件;消毒除害可使用生石灰茶籽粉、敵百蟲、二氧化氯等藥物,殺滅池土致病菌的中間宿主,切斷傳播途徑。
2.選擇優質蝦苗放養;對蝦養殖已有較長的歷史,養蝦技術人員對選擇優質蝦苗有豐富的經驗,而能否選購經過檢疫不帶病毒的蝦苗放養才是問題的關鍵。
3.改變傳統養殖模式;采用封閉式養殖,減少池水排換量,減少從外界水源帶來的污染。封閉式養蝦,水源視條件可選擇海況條件良好時一次性吸納進足池水,也可動力抽取外海水或地下水,經60目以上篩絹網過濾入池,再經消毒處理,施肥培養基礎餌料,調節適合養殖品種的鹽度、水色、透明度、PH值等水質因子后才能放苗。
4.投喂人工優質顆料餌料,一般不要投喂鮮活飼料,特殊情況下使用鮮活飼料,必須查明來源,并經檢測、沖洗耳恭聽干凈后才能投喂。
5.養殖機械及工具盡量做到專池專用,并經常用高錳酸鉀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