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我國奶業發展歷史與現狀
2013-6-2 畜牧人才網

5奶牛飼養工藝
5.1散欄飼養
5.1.1散欄飼養工藝的發展
散欄飼養,又稱散放飼養,是集自由臥欄、自由采食和擠奶廳統一擠奶的飼養管理方式,奶牛擺脫了栓系,能在牛舍內自由運動。散欄飼養在北美和西歐已經推行了50多年,這項飼養模式傳到我國已經到了1982年,西安草灘農場利用國產擠奶機,實行分群飼養,可謂是國內第一個實現準散欄飼養的牛場,北京小王莊牛場1984年在陽早、寒春的指導下,利用擠奶廳擠奶+散欄飼養的模式,是國內第一個實現分群飼養、自由臥欄、擠奶廳擠奶的散欄飼養模式。1993年北京奶牛中心良種場和京聯奶牛公司實現散欄飼養,當時的自由臥欄建在室外,2000年北京三元金星牛場參考國外飼養模式,在室內設置自由臥欄,擠奶廳集中擠奶,才開始在北京大面積推廣散欄飼養模式。進入21世紀后,尤其是隨著規模化牛場建設的發展,目前我國新建牧場(小區)大多采用散欄式飼養工藝,開始關注奶牛福利。
5.1.2散欄飼養工藝的優點
與傳統栓系飼養技術相比,散欄飼養更加符合奶牛的自然和生理需要,使奶牛根據生理需要全天候自由采食、自由運動。奶牛的飼養工藝由精、粗飼料分開飼喂向全混合日糧飼喂方式轉變,向分群飼喂方式轉變,能夠做到精細飼喂。擠奶方式由人工擠奶、管道式擠奶向擠奶廳統一擠奶轉變,提高了擠奶效率,同時也做到了奶牛飼養區和擠奶區的完全分開,保證了牛奶衛生質量。便于實現飼喂方式的機械化,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王永康等(1991)以上海地區一個1200頭規模的奶牛場為例分析了散欄飼養和傳統飼養的經濟效益,用傳統飼養方式需職工300人,如果采用散欄飼養和集中擠奶的生產工藝,僅需勞動力85-100人。
5.2.1TMR在我國的發展
TMR飼養技術始于20世紀60年代,首先在英、美、以色列等國推廣應用,目前,奶牛業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以色列、荷蘭、意大利等國普遍采用TMR飼養技術。在韓國、日本,TMR技術推廣應用達到全國奶牛頭數的70%以上。
20世紀80年代TMR飼喂技術引入中國。我國最早的TMR使用是在廣州的香滿樓牛場,80年代中期從美國引進騎士(Knight)TMR飼喂設備,以及80年代中加項目時加方贈送的4臺,三元、光明、西安草灘各有1臺,另一臺不太清楚去向。因沒有零配件供應,只使用了一年就停用了。從90年代中后期到2000年初的10年是我國奶業快速發展的階段,這段時間,TMR飼喂設備在國內開始得到推廣與普及,到2003年底,北京三元綠荷已在中以示范牛場、金銀島牧場、永樂店新牛場等17個牛場率先實施了TMR飼養工藝,均收到良好效果。我國北京、上海、遼寧、福建、內蒙等地的許多大型現代化奶牛場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并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7年以后,隨著我國奶業主產省和國家農機補貼政策的實施,TMR飼喂設備在我國的普及大大加快,到2009年9月,目前全國共有TMR飼喂設備1250多臺,800多個牧場和小區在使用,近70萬頭(按每個牧場存欄800頭牛計算)采食TMR日糧,占全國奶牛總頭數的5%,尤其是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北京、上海、山東、河北等省市都加大了對TMR飼喂設備的補貼力度,黑龍江省TMR飼喂設備已經超過330多臺,內蒙古有450多臺。目前,我國使用的TMR飼料攪拌車幾乎都來源于進口,主要來自意大利的司達特、瑞典的利拉伐公司、法國庫恩公司、以色列RMH。
5.2.2TMR解決的技術問題
(1)能夠保證飼料的營養均衡性,提高奶牛干物質的采食量,提高飼料的轉化率"精粗飼料混合均勻,改善飼料適口性,避免奶牛挑食與營養失衡現象的發生,提高奶牛干物質進食量。可以在TMR日糧中加少量的適口性差的飼料成分,因混合均勻度較高不會發生個別奶牛挑食現象。
(2)避免瘤胃PH值上下波動,防止瘤胃酸中毒。飼喂TMR日糧奶牛均勻的采食精粗飼料,能增強瘤胃機能,維持瘤胃PH的穩定,能有效的防止高產奶牛的酸中毒。
(3)可根據粗飼料的品質價格,靈活調整日糧配方。TMR工藝的應用可使得那些廉價的不宜攪拌和混合的原料得以充分的利用。同時由于飼料投喂精確度的提高使得飼料浪費量大大降低。研究表明飼喂TMR日糧可降低飼喂成本5%-7%。
(4)TMR工藝使復雜勞動簡單化,減少飼養的隨意性使得飼養管理更精確。可實現分群管理便于機械飼喂,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奶牛場管理成本,實現牛場的規模化,專業化的生產方式。
(5)可根據不同的奶牛群或不同的泌乳階段營養和生理的需要,隨時調整TMR配方,使奶牛達到標準體況,以充分發揮奶牛泌乳的遺傳潛力和繁殖力。
5.2.3TMR的飼喂效果
研究表明,TMR飼喂方式可降低飼喂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高飼料利用率、產奶高峰持續時間更長、提高奶產量、提高乳成分含量。TMR飼喂方式可明顯降低體細胞數,提高采食量,平均產奶量提高2.37kg/d(陳海龍,2007),TMR飼喂模式可以降低奶牛挑食行為,奶牛瘤胃PH也更穩定(曹志軍等,2008)。周吉清(2008)試驗結果表明:泌乳牛應用TMR飼喂技術后,奶牛產奶量較對照組提高了30.5%;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乳干物質率分別提高了0.05%、0.02%和0.01%;成年母牛發病率、繁殖疾病發生率和消化疾病發生率分別降低了0.62%,0.16%和0.19%;泌乳牛日均毛收入試驗組比對照組提高了6.0元。
5.3奶牛場智能化管理
5.3.1發展歷程
我國奶牛場智能化管理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智能化管理系統主要是通過計算機對奶牛進行智能化管理,對奶牛建立檔案,將奶牛每天所需的各種營養進行科學、合理搭配,對奶牛的配種、產犢、產奶全過程進行全程監控。智能化管理系統主要包括牛群擠奶系統、發情系統、自動分群系統、自動稱重系統和飼喂系統。一般的管理軟件都是將高科技的電子產品(牛奶電子計量儀,感應器,計步器,操作面板)安裝在擠奶設備上,在擠奶的同時,在線采集大量準確數據,通過軟件綜合分析,第一時間給牧場管理者提供決策依據。目前,國內使用的智能管理系統較多,如南京豐頓公司和中國農業大學聯合研制的奶牛場管理系統、以色列的阿菲金、上海的奶業之星、乳業專家等。
5.3.2解決的技術問題
5.3.2.1信息登記
運用智能管理軟件可以從電腦里面非常方便地了解到奶牛的基本信息,如各胎次的配種、妊檢和診療情況,還可通過泌乳曲線直觀地觀察奶牛的生產性能,從不同側面反應奶牛的整體情況,奶牛的信息輸入也方便省力。
5.3.2.2人工發情觀察
運用智能管理軟件的發情系統,可通過奶牛發情監測,計步器準確記錄奶牛的活動量(步數),通過分析活動量的變化,并綜合產奶量變化等,提醒工作人員將要發情配種的奶牛。計步器全天24h自動跟蹤,發情監測準確率達97%。同時,計步器還可用于監測牛只的健康狀況。
5.3.2,3擠奶量的控制
通過管理軟件的擠奶系統,可適時脫掉奶杯,或奶牛感覺不適時可用后蹄輕易踢掉奶杯,避免了過度擠奶或擠奶不夠造成的損失,有些擠奶設備還可通過管理軟件將高體細胞、血乳、低蛋白、低脂肪的牛奶自動分流到專門的地方,保證了原奶的質量。
5.3.2.4牛只健康狀況的監測
通過管理軟件的數字化監測能夠及早發現病牛,比如通過電導率、產奶量發現隱性乳房炎,通過體重發現酮病,通過記步器發現肢蹄病等,這就為及早發現病牛提供了保障,為及時治療贏得了時間。
5.3.2.5數據收集、處理
通過計步器和接收裝置,可以將每頭牛的活動量、產奶量、電導率、擠奶時間等數據每天傳輸到管理軟件,系統將自動繪制曲線,顯示預苦信息,為生產提供第一手資料,更重要的是軟件能夠通過網絡,實現數據多方同步輸入和查詢,為指導生產提供了一種方便快捷的工具。
5.3.2.6智能預警體系
管理軟件對奶牛產奶全程監控,智能預警,只要人工輸入某頭牛的事件信息,系統自動生成與此相關預警信息,比如輸入1個輸精事件,系統將提示你何時應該妊檢,輸入產犢事件,系統將提示何時干奶。
5.3.2.7報表制作
通過智能化、數字化的牛場管理軟件可自動生成各種報表,靈活方便,還可以根據需要制作出相關報告,便于數據的統計。
5.3.3效果
寧夏石嘴山市卉豐農林牧場使用智能化管理系統后,借助TMR全混合日糧攪拌機,使日糧結構更趨合理、平衡、科學化,單產從20.3kg/d提高到24.3kg/d,真正實現了奶牛的科學飼養,提高了經濟效益。河北正定縣新城鋪的綠洲奶牛養殖中心,采用智能化、精細化技術以來,飼養人員大大減少,經過幾個月的對比試驗,奶牛采食量明顯提高,日產奶量由原來19kg左右提高到23kg左右,乳脂、乳蛋白率提高了1.5%左右,奶牛單產奶量由原來4.5噸增加到5.5噸以上。

本文地址:http://www.lizu2010.com/industry/html/14151.html,如要轉載,請注明轉載自5A農業人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