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灌區秸稈飼料化應用現狀及存在問題
2013-10-6 飼料人才網

寧夏灌區年產農作物秸稈318萬t,灌區可收集資源量可達215萬t,加工利用率達到38%,占全區糧食總產量的9.4%。在規模養殖場基本已普及了青黃貯秸稈處理技術,奶牛規模化養殖場及養殖戶都建立了青黃貯池,配有飼料基地并有條件的大型奶牛養殖場現已開始采用全混合日糧(TMR)飼養技術,秸稈成型飼料在有些規模養殖場和養殖戶中得到推廣并取得了較好的養殖效益。另外,寧夏灌區引進和推廣了玉米秸稈擠絲揉搓加工和秸稈的“袋裝酶貯”技術等。在寧夏黃灌區秸稈飼料化已經取得了比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但還未能達到科學合理利用的水平,秸稈飼料化新技術的研究不夠深,成熟技術的推廣還需要進一步加大,秸稈能源化利用、工業化利用以及免耕技術等對秸稈的飼料化利用已形成良性競爭。
1 種植業及秸稈生產情況
寧夏灌區種植業結構主要以糧食為主,20世紀90年代后種植業發展較快,在2001年糧食產量就已穩定在25億kg以上,糧食、經濟作物、飼料種植所占比例分別為78.5%:20%:1.5%,2007年寧夏全區糧食產量達到了32.35億kg,其中灌區糧食產量為21.55億kg,占全區糧食產量的66.6%。灌區傳統種植模式以小麥、玉米套作和水稻的單作為主。近年來,為了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和剩余光熱水資源提高綜合效益,灌區種植模式由過去以糧食為主的種植形式逐步向復種形式迅速推進,在種植玉米、小麥、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的同時,以不同的套種模式增加了青貯玉米、
本文地址:http://www.lizu2010.com/industry/html/14616.html,如要轉載,請注明轉載自5A農業人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