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飼料用糧現狀淺析與思考

3陜西省飼料糧供求不平衡原因分析
從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出,陜西省飼料糧供需之間在個別品種上存在著嚴重的差異。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3.1配合飼料使用率不高,糧食耗費較大
2010年調查結果顯示,陜西省工業飼料產品入戶率為72%,而且受養殖觀念的影響,一部分養殖場(戶)習慣使用濃縮飼料,自購原糧混合后飼喂畜禽,導致陜西省工業飼料中濃縮飼料所占的比重仍然保持在50%以上,居全國首位。加之陜西省當前規模養殖和分散養殖并存,落后的養殖方式導致大量原糧消耗,據測算,采用工業飼料科學養殖比傳統養殖可節約糧食25%~30%,飼料科技的普及率低和養殖習慣的影響,增加了飼料糧的消耗率。
3.2人口增多,耕地減少,糧食生產壓力增大隨著城鎮化建設開發力度的增大,陜西省人均占有可耕地面積在逐年遞減,2010年陜西省常用耕地面積為4290.8萬畝,較上年增加7350畝,而人口較上年增長8萬,人均耕地面積減少0.01畝。盡管糧食畝產增加,糧食總產量在增加,但是人口增多,畜產品產量逐年增加,糧食供應不容樂觀。
3.3陜西省傳統種植結構影響,飼料糧生產有限陜西省雖然是農業大省,但是由于自然條件、地理條件等限制,種植品種仍然以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為主,而大豆、菜籽等蛋白原料所需的糧食作物種植面積較小,種植業產品結構直接影響了糧食產品的產出,導致陜西省蛋白原料不能自給。
4未來陜西省飼料糧消費發展趨勢
從近年來的工業飼料生產量來看,陜西省的飼料需求水平增加速度很快,陜西省未來畜牧業發展方向將仍以解決大宗的肉蛋奶需求問題為主題,陜西省的畜禽產品消費需要遠遠不夠,而且目前農村消費不多,預計未來幾年內陜西省的畜牧業養殖業特別是草食畜仍將保持快速發展的高峰期,飼料糧的需求量也隨之增長。根據陜西省畜牧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要求,十二五末,陜西省肉、蛋、奶總產將分別達到160萬t、60萬t和300萬t,加上水產養殖和寵物養殖發展,“十二五”末陜西省需推廣配合飼料1000萬t,約需玉米600萬t,麩皮100萬t,豆粕150萬t,菜粕60萬t,折合需要小麥333.3萬t,大豆187.5萬t,菜籽92.3萬t。而十二五末,陜西省糧食的發展目標是1300萬t,種植業要深挖潛力,以適應當地飼料工業發展的需要。
5提高陜西省飼料糧供應的措施
解決飼料糧問題的核心是采取有效措施擴大飼料糧的供應和有效轉化,科學調控飼料用糧。
5.1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提高飼料糧產量陜西省早在多年前就提出了建立糧食、經濟作物和飼料糧三元種植結構的構想,雖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受種植觀念、經濟效益等多重因素影響,加之政府的扶持宣傳力度不夠,飼料糧的種植未能得到有效提升和保證。建議政府制定飼料糧發展規劃,建立飼料糧種植基地,推廣示范種養結合的飼料作物種植模式,推廣飼用玉米品種種植,對飼料企業直接與種植戶簽訂收購合同予以支持鼓勵,大幅提高飼料糧產量。
5.2開發“非糧”飼料,充分利用飼料資源近幾年陜西省通過對淀粉加工副產品、釀造行業副產品等利用,開發生產DDS、DDGS等發酵工業副產品取代了部分豆粕的使用,引進脫脂棉蛋白技術,生產脫脂棉酚蛋白,利用果汁加工副產品果渣等產品,彌補了陜西省蛋白飼料原料不足的現狀。但是由于利用效率還不高,產量低,處理技術不先進等,制約了這些“非糧”飼料的大量運用。因此建議省上組織科研院校的專家,研究新型高效低成本微生物發酵技術與干燥技術,促進糟渣類飼料資源的綜合利用,補充陜西省蛋白質飼料資源和飼料糧的缺口。
5.3完善制油工藝,提升優質餅粕飼用效價對于陜西省蛋白質飼料原料不足的現狀,除了增加這類飼料糧的供給外,提高糧食轉化率,提升優質餅粕的飼用效價,就成為提高蛋白原料有效供給與利用的一個主要途徑。進一步完善制油工藝過程中餅粕的提取技術,研究探討特種油料餅粕的生產工藝和開發利用,挖掘蛋白原料的利用潛力。
5.4提高飼料配方科技含量,扶持飼料工業發展飼料糧經配方加工制成工業飼料后,與直接飼喂原糧相比,2010年全省推廣配合飼料800萬t,可節約糧食240萬t。因此大力推廣普及優質配方飼料,可提高飼料報酬率,節約糧食。陜西省目前飼料產品入戶率僅為72%,而且部分飼料企業的產品技術含量還不高,飼料企業的整體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建議省上除了繼續保持執行原有對飼料工業的優惠扶持政策外,拿出一部分資金用于扶持獎勵產品質量優良,用戶反映良好的企業,推動企業走飼料報酬率高,飼料資源節約的和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