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農倒奶殺牛愈演愈烈,中國乳業迎來寒潮?
奶業市場變化
殃及奶農
奶粉的消費群體僅僅是兒童與他們的父母,液態奶的市場則是整個中國。
在經歷了一開始的“短途配送牛奶”階段后,中國人餐桌上的牛奶大多來自瓶裝、袋裝或者無菌包裝的液態奶。曾幾何時,看望病人,看望老人,提一箱蒙牛、伊利或者光明的牛奶,都是實用且實惠的選擇。
但不經意間,如今超市里的乳品,早已經是百花爭艷了。
元旦假期之后,記者前往南京各大超市,在大賣場一類的家樂福、金潤發、蘇果社區店的貨架上,國產品牌與國外品牌的牛奶平分江山,在BHG等高檔次超市中,國外牛奶品牌更多,而在便利店等小店中,國外品牌牛奶也不鮮見。
零售行業從業者敏銳地感覺到了奶業市場的變化。
“這是一款田園牛奶,聽名字挺鄉土吧,其實是新西蘭的,看這,明顯寫著來自新西蘭。”某超市銷售人員趙旭隨手從貨架上拿起一包牛奶,“這款牛奶1996年就進入中國了,可一直不溫不火,這幾年可了不得了。”
趙旭分析說,當年進口牛奶遇冷主要是因為價格問題,“以前的人可不舍得花幾十塊買一盒牛奶。”趙旭說,最近幾年,人們的消費觀念早就放開了,“很多不是太在意價格,而是在意品質。”
在電商時代,來自網絡的數據,同樣能夠看出一個行業的興衰。
在淘寶網上,搜索“牛奶”,選擇銷量從高到低可以看出,排名前5的牛奶中,四種是來自國外的產品,排名第一的來自奧地利,排名第二和第三的都來自德國,第四是西班牙的產品,第五的是國產品牌光明。
從價格上來看,國外品牌的牛奶與國內品牌的高端牛奶相比沒有任何劣勢。
從評價上來看,國外品牌牛奶的口碑更好。
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國外品牌的適時進入,讓中國液態奶也遭遇了強有力的競爭,同時,中國奶農再一次被間接影響了。
從虧本,到虧本也賣不出去,再到倒奶殺牛
真正讓寒冬到來的,是來自原料市場的競爭。
相關數據顯示,進口乳品目前已經占據國內整體乳品消費量的三分之一。去年1-9月份,全國乳制品進口量共計149.86萬噸,同比增長36.5%。其中,液態奶累計進口量達24.64萬噸,同比增長70.8%;干乳制品累計進口量為125.2萬噸,同比增長31.3%;進口大包裝奶粉(原料)累計達81.41萬噸,同比增長50.0%;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8.98萬噸,同比超過100%。
有專家指出,進口乳品全部折算原奶約1350萬噸-1400萬噸,占全國用奶需求量的三分之一。近年來,隨著乳品量進口越來越大,進口奶粉價格大幅波動,并呈現倒掛趨勢,對國內乳品加工和奶牛養殖業沖擊明顯;由于進口原料質優價廉,企業大量使用,替代國內原奶,引起上下游產業矛盾進一步加深;隨著國際化發展,國內企業加快海外投
資布局,從而減少了國內奶源、加工等方面投資。上述三大矛盾,伴隨產業深入調整及外部進口增大,開始進一步激化。
奶企會注意原料的口碑,更會注重價格。
相關數據顯示,國產新鮮奶源之前的平均價格是5000元/噸、4000元/噸,即便現在降到3500元/噸。按照8噸鮮奶做成1噸奶粉來計算,國產鮮奶做成奶粉的價格為2.8萬元/噸,而進口奶粉為1.8萬元/噸。
不那么集約化的生產,水漲船高的飼料費用,越來越貴的人工和地租,高昂的檢驗成本,這都導致中國奶農難以降低成本。
于是,中國奶企紛紛選擇來自國外的,口碑更好的,更便宜的原料,而中國奶農不得不感受著來自競爭對手和“合作伙伴”的雙重壓力。
寒冬到來了。從虧本,到虧本也賣不出去,再到倒奶、殺牛,退出這個行業,成了不少中國奶農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