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轉基因在棉花領域研發應用的二十年

總之,自1996年國產抗蟲棉進入田間試驗,各省棉花育種相關單位利用抗蟲棉種質資源開始大規模以來,中國抗蟲棉的研究及產業化取得了迅速的發展,國產抗蟲棉的種植面積逐漸增加。國產轉基因抗蟲棉的應用經歷了近20年的風風雨雨,為中國棉花產業的發展和改善生態環境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中國轉基因抗蟲棉安全性評價為轉基因抗蟲棉的生產應用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目前,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評價技術與政策保障體系已經建立,今后還應該加大轉基因棉花安全生產應用保駕護航作用的力度,大力發展中國轉基因植物分子育種高新技術,為迅速占領高新技術制高點、提高中國轉基因植物分子育種的國際競爭力再作新貢獻。
4轉基因抗蟲棉的品種培育及推廣
4.1抗蟲棉品種審定情況
中國審定的第一個轉基因抗蟲棉品種是美國岱字棉公司的新棉33B,該品種于1997年由河北省審定,審定編號為冀審棉97001號,1997—2006年美國岱字棉公司與孟山都公司先后在河北省、河南省、山東省、安徽省、湖北省和湖南省審定了7個轉基因抗蟲棉品種,在2003年以前無論從品種數量還是種植面積都占抗蟲棉的統治地位。中國從1998年開始審定了第一批轉單價抗蟲基因國產轉基因抗蟲棉品種,如:GK12、晉棉26和GKZ1(國抗雜一號),1999年審定了第一個國審抗蟲棉品種中棉所38,從此邁開了中國轉基因棉花品種培育和生產推廣的步伐。截至到2013年,中國共通過了134個國審轉基因抗蟲棉品種,黃河流域審定96個,長江流域審定36個,西北內陸棉區審定了2個,其中以生產需求量最大的中熟品種為主,有生育期少于110d的早熟品種7個,彩色棉品種1個。目前,中國抗蟲棉已經形成了覆蓋所有棉區、不同熟期不同類型搭配合理、常規棉與雜交棉并重的品種體系。
4.2抗蟲棉品種發展的趨勢及存在的問題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