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五”種植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和原則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以轉變種植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為首要任務,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主攻方向,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科技創新和提升現代物質裝備水平為支撐,以全面推進糧棉油糖高產創建和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為重要抓手,依靠科技進步,優化區域布局,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提升種植效益、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促進種植業持續穩定發展。
發展目標
總體目標:糧食安全保障有力,主要農產品滿足供應,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定提高,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技術裝備水平顯著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具體目標:努力實現“一個確保、三個力爭”。
——確保糧食基本自給。立足國內實現基本自給、確保自給率95%以上。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億畝以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5.4億噸以上。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自給率達到100%。市場緊缺的粳稻面積達到1.5億畝,總產量達到7800萬噸以上。
——力爭食用植物油自給率穩定在40%。油料播種面積穩定在2.1億畝以上,產量達到3500萬噸。油菜面積穩定在1億畝以上,花生面積達到7000萬畝,含油率提高1個百分點。
——力爭棉糖基本滿足國內消費需求。棉花面積穩定在8000萬畝左右,總產量達到700萬噸以上,基本滿足國內消費用棉需求。糖料面積穩定在2900萬畝,總產量達到1.4億噸以上,保障國內食糖消費基本自給。
——力爭蔬菜穩定供應。蔬菜面積穩定在2.8億畝,總產量穩定在6.5億噸左右,努力做到不脫銷、不斷檔。
基本原則
1。夯實基礎,提升能力。嚴格執行耕地保護制度,加大基本農田保護力度,加強高標準農田和耕地質量建設,提升物質裝備水平,強化法規制度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2。依靠科技,轉變方式。加快科技創新,集成推廣先進實用技術,推進農機農藝結合、良種良法配套,開展糧棉油糖高產創建,推進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積極發展節水農業,推進規;N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提高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
3。創新機制,增添活力。堅持改革創新,健全扶持政策體系,完善農業補貼和利益補償制度,增添發展活力。創新管理機制,加強資源整合,強化分工協作,形成工作合力,提高管理服務能力。
4。統籌安排,協調發展。根據資源稟賦,統籌種植業協調發展,深化結構調整,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充分挖掘單產潛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