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畜牧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
(2011-2015年)
畜牧業作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對保障國家食物安全,增加農牧民收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國民經濟穩定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為進一步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制定《全國畜牧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2011-2015年)》。
一、畜牧業發展基本形勢
(一)發展成就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畜牧業發展,“十一五”期間,連續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為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保障。五年來,畜牧業成功應對眾多前所未有的挑戰,畜牧生產穩步發展,飼料工業持續較快增長,草原保護與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為農業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1.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增強。2010年肉類產量7925.8萬噸,比2005年增長14.2%,連續21年居世界第一;禽蛋產量2762.7萬噸,增長13.4%連續26年居世界第一;奶類產量3748萬噸,增長30.8%,居世界第三位。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充分保障了城鄉居民(菜籃子)產品供給。
2.產業素質穩步提升。2010年,全國年出欄500頭以上生豬、存欄500只以上蛋雞和存欄100頭以上奶牛規;B殖比重分別達到35%、82%和28%,比2005年分別提高19、16和17個百分點,標準化規模養殖快速發展。以原種場和資源場為核心,擴繁場、改良站為支撐,檢測中心為保障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基本形成并不斷完善。畜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05年的49%提高到2010年的52%,產業技術水平明顯提升。生豬、蛋雞和奶牛優勢省區豬肉、禽蛋和牛奶產量分別占全國總量的92.0%、67.7%和88.3%,畜牧業主產區產業優勢明顯。畜牧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迅速,大型企業不斷涌現,產業組織化水平不斷提高。
3.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提高。2010年畜產品抽檢合格率達99%以上。飼料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達到93.9%,比2005年提高1.5個百分點,連續5年保持較高水平。生鮮乳三聚氰胺含量抽檢合格率連續2年100%。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不斷提高,為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做出了貢獻。
4.飼料工業快速發展。2010年工業飼料產量1.62億噸,是2005年的1.5倍。主要飼料添加劑實現國產化,賴氨酸、維生素C等產品在國際市場占據重要地位。飼料機械制造業專業化發展迅速,產品達數十個系列200余種,遠銷國際市場。飼料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年產50萬噸以上的飼料企業或企業集團達30家,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42%,比2005年提高17個百分點。
5.草原保護建設成效顯著。全國禁牧休牧輪牧草原面積16億畝,落實草原承包面積33.1億畝,退牧還草工程和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圍欄封育草原面積9.3億畝,項目區植被蓋度提高12個百分點,草原牧區牲畜超載率降至30%,鼠蟲害危害面積下降15個百分點。草原保護建設實現“重點突破、整體推進”,草原生態加速惡化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6.產業地位進一步提升。2010年全國畜牧業產值2.08萬億元,比2005年增長56.5%。畜牧業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加快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有效促進了農牧民增收,部分畜牧業發達地區養殖業現金收入占農民現金收入達50%以上。2010年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分別達到
(二)機遇和挑戰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畜牧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和關鍵轉型期,影響畜牧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尚未消除,全球供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特征,開始進入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的歷史階段,F代畜牧業發展既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又面對諸多的風險挑戰。
1.發展機遇
一是政策環境進一步優化。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畜牧業發展,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扶持措施,扶持政策體系初步形成。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完善,宏觀調控手段更加靈活。隨著國家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強農惠農力度持續加大,畜牧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將進一步優化,為現代畜牧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是發展方式轉變面臨新契機。“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加速現代農業發展的攻堅時期,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已經成為社會共識。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的快速發展,為加快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創造了良好條件。畜牧業作為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已經成為各地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工作重點,加快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建設現代畜牧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三是畜產品消費市場潛力較大。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的加快,我國城鄉居民畜產品消費需求出現新的變化。農村居民口糧消費繼續下降,畜產品消費快速增加,城市居民畜產品消費不斷升級,優質安全畜產品需求不斷增加。我國未來每年新增人口約700萬,農村人口城鎮化數量約1200萬,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擴大內需和城鄉統籌發展等戰略深入實施,畜產品消費需求仍將繼續剛性增長,將進一步帶動畜牧業的發展。
四是畜牧業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我國畜牧業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基礎設施條件不斷完善,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產業素質大幅提升,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明顯加強,組織化程度逐步提高,現代畜牧業建設具有良好基礎。
2.面臨的挑戰
一是畜牧業發展方式仍然落后。當前我國畜牧生產中,小規模低水平的散養方式仍占相當大的比重,近40%的生豬由年出欄50頭以下的散戶提供,60%的奶牛由存欄20頭以下的小戶飼養。小戶散養方式所固有的生產粗放、信息不靈、防疫條件差、標準化程度低、良種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嚴重制約了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是保障畜產品質量安全壓力加大。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公眾對畜產品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社會關注度空前加大。由于畜產品生產者素質參差不齊,部分生產者質量安全意識淡薄,非法使用違禁添加物的事件時有發生,對行業發展的沖擊和影響很大。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制不健全,監管任務十分艱巨。
三是主要畜產品價格波動加劇。作為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的必需品,肉蛋奶等主要畜產品的價格穩定事關城鄉居民的切身利益,也是促進國民經濟穩定運行的客觀需要。但受畜產品生產特點和市場供求等因素的影響,畜產品價格呈波動態勢。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內外多重環境影響的傳導聯動日益加深,市場變化的放大效應還將進一步增強,畜產品價格波動的趨勢仍將延續,為實施供給和價格調控帶來巨大挑戰。
四是資源緊缺問題不容忽視。隨著畜牧業的快速發展,飼料糧需求增量將高于國內糧食預期增量,飼料資源緊缺將成為畜牧業發展的關鍵制約因素。作為飼料生產的重要原料,2010年我國進口大豆5480萬噸,進口依存度達75%,魚粉進口依存度也在70%以上;2010年飼用玉米用量超過1.1億噸,飼用玉米已從供求平衡轉向供應偏緊。同時,規模養殖用地難、用工難、融資難等問題也對畜牧業發展形成嚴重制約。
五是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國內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布病、結核病、包蟲病等人畜共患病有所抬頭,嚴重威脅畜牧業發展和公共衛生安全。外來疫病防控難度大,周邊國家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情持續發生,對我國疫病防控的威脅在短期內難以有效緩解。病毒變異速度的加快,也使得動物疫病防控難度不斷加大;鶎荧F醫防疫隊伍素質不高,執業能力參差不齊,獸醫系統培訓平臺和執業獸醫體系尚未完善,履行《動物防疫法》職責任務難度大。
六是生態環境制約日益凸顯。隨著社會公眾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等系列法律法規的出臺,對畜牧業污染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畜禽養殖污染處理成本偏高,部分畜禽養殖者糞污處理意識薄弱,設施設備和技術力量缺乏,畜禽養殖污染已經成為制約現代畜牧業發展的瓶頸。
七是草原保護建設任務艱巨。近年來,雖然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的觀念逐步增強,但草原生態總體惡化的局面仍未能根本改變。目前,全國90%以上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現不同程度退化,人草畜矛盾突出,重點草原牲畜超載問題嚴重,草原畜牧業生產力不斷下降。
[1] [2] [3] [4] [5] [6] [7]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