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始終堅持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一條主線”,緊緊圍繞保供給、保安全、保生態“三大任務”,著力構建畜禽標準化生產、畜禽牧草種業、現代飼草料產業、現代畜牧業服務、飼料和畜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草原生態保護支撐等“六大體系”,穩步提高畜產品綜合生產能力,努力確保飼料和畜產品質量安全,加快提升草原生態保護建設能力和水平,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轉變養殖觀念,調整養殖模式,在因地制宜發展適度規模養殖的基礎上,加快改善設施設備保障條件,大幅度提高標準化養殖水平,積極推行健康養殖方式,促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堅持優化結構布局。大力調整優化畜牧業結構和布局,突出支持主產區和優勢區發展,穩定非主產區生產能力,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分步實施,保障畜牧業穩定發展。
堅持數量質量發展并重。加強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和各環節質量控制,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畜牧業生產發展與資源、生態環境及社會需求之間的動態平衡,促進畜牧業健康發展。
堅持推進農牧結合。充分利用種養業資源和產品可循環利用特點,推行種養結合的產業發展模式,促進種養業副產品的資源化利用,實現畜牧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堅持科技興牧。依靠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突破制約畜牧業發展的技術瓶頸,不斷提高良種化水平、飼料資源利用水平、生產管理技術水平和疫病防控水平,加快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畜牧業又好又快發展。
(三)發展目標
“十二五”時期,畜牧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進一步優化,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畜牧業繼續向資源節約型、技術密集型和環境友好型轉變,畜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得到保障,草原生態持續惡化局面得到遏制。
畜產品有效供給得到保障。到2015年,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8500萬噸、2900萬噸和5000萬噸,羊毛產量達到43萬噸,畜牧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6%。
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升。飼料產品質量合格率達到95%以上,違禁添加物檢出率控制在0.1%以下。生鮮乳收購站100%實現持證收購和標準化管理,生鮮乳質量安全保障機制更加健全。
畜牧業產業素質明顯提高。到2015年,全國畜禽規模養殖比重提高10-15個百分點,存欄100頭以上奶牛、年出欄500頭以上生豬規模化養殖比重分別超過38%和達到50%;畜禽規模化養殖場(小區)糞污無害化處理設施覆蓋面達到50%以上。畜禽良種繁育體系進一步健全完善,良種化水平明顯提高。畜牧業組織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經營規模和帶動能力不斷擴大和增強。
飼料工業穩步發展。到 2015年,工業飼料產量達到2億噸。年產50萬噸以上的飼料企業或集團達到50家,飼料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例達到50%以上。
草原生態加快恢復。到2015年,基本完成草原承包和基本草原劃定工作,初步實現草畜平衡,草原生態持續惡化局面得到遏制,局部實現明顯好轉。草原圍欄面積達到18億畝,人工種草和改良草原累計保留面積達到4.5億畝,全國40%可利用草原實行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天然草原超載過牧總體得到緩解,牲畜超載率降低10%個百分點以上。
畜牧業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到 2015年,先進適用技術轉化應用率大幅提高,科技創新與服務體系得到完善,畜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56%以上;生豬出欄率超過140%,成年奶牛年平均單產超過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