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外蛋雞福利的發展及現狀
自20 世紀50 年代以來,籠養的飼養方式被廣泛推廣,直至現在,籠養一直是蛋雞生產的主要飼養模式, 我國蛋雞90%以上籠養, 美國籠養率
95%。籠養提高效率、節約飼養成本的優點,在收蛋、糞便處理、減少飼料浪費、維持適當的環境溫度、檢查每只雞的狀況等方面都有著散養雞無可比擬的優勢。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思想意識的提高,對許多國家的飼養方式提出質疑。從60 年代起, 家禽的福利在歐洲就成為十分關注的議題,特別是對于籠養的蛋雞。目前國際動物福利對家禽認同的標準是:①血液中激素水平不超標;②家禽行為正常,具體表現為家禽活得舒暢、無痛苦致死,其產品達到國際公認的HACCP 認證標準。上個世紀60 年代,在英國,迫于福利組織的壓力,蛋雞的斷喙限制在10 日齡之前進行,并且剪去的上喙不能超過三分之一。在70 年代和80年代早期,出于動物福利的需要,許多國家對蛋雞籠的設計進行了改革, 籠門由狹長而垂直開啟變成較寬的水平開啟,增加了籠的高度,籠底的傾斜度也有所減少。90 年代早期, 瑞典提出了禁止所有產蛋雞的籠養,但瑞典僅飼養300 萬只蛋雞,與歐盟國家飼養3 億只蛋雞相比,只有1%的數量。
1994 年之前荷蘭政府為了推行禁止產蛋雞籠養的計劃,事先對幾個農場給予財政上的支持,鼓勵進行蛋雞生產方式的開發研究。1994 年到來之際,荷蘭政府建議歐盟委員會盡早在全歐盟國家禁止蛋雞籠養,但希望在一段時期內繼續保持籠養。1995年歐盟議會的指令, 要求成員國對所有產蛋雞實施保護措施, 增加產蛋雞籠養面積每只至少在450cm2, 并附屬了其他幾個提高產蛋雞福利的條件。同時也在90 年代早期,歐盟議會在歐洲的幾個家禽研究中心進行了豐富型(riched)雞籠和裝備型(fiamished)雞籠的設計和開發。1999 年6 月,歐盟采納并發布了保護蛋雞最低標準的新指令(1999/74/EC)。經統計表明,北歐國家在1997~2000年期間, 非集約化或非籠養蛋雞的飼養數量有上升趨勢。整個歐盟國家在這一期間非傳統籠養蛋雞飼養數約為6%~8%。其中英國的非籠養蛋雞占21%,荷蘭為20%,丹麥為23%,奧地利為26%,愛爾蘭為16%。在歐盟國家約有1400 多萬只蛋雞實行了自由散養,約有1000 多萬只蛋雞實行了厚褥草飼養。德國政府已經決定在2005 年底,禁止所有的傳統蛋雞籠養方式, 該國在裝備型雞籠方面目前已進行了很好的研究;英國的近期研究,主要集中于裝備型雞籠的飼養密度和籠的最低高度方面,以取得科學理論的基礎數據;在美國,產蛋雞的籠養數量達到95%以上。在外餐食品消費者要求動物福利的壓力下, 也開始降低產蛋雞的飼養密度。當前在斷喙和強制換羽方面也在經受不斷增加的壓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